什么是牛蒡子?
牛蒡子是菊科植物牛蒡干燥的成熟果实。
牛蒡子为寒性药,味辛、苦。归肺、胃经。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生物碱、脂肪酸类、维生素、甾醇、蛋白质等。其中,木脂素类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牛蒡子中,牛蒡苷的含量不能少于5.0%。
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牛蒡子有抗菌、抗肿瘤、镇咳、祛痰、降血糖等作用。
牛蒡子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风疹、麻疹、疮疥瘙痒、痄腮喉痹、痈肿疮毒、丹毒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您有牛蒡子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牛蒡子。
气虚便溏者,请谨慎使用牛蒡子。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请谨慎服用,服用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牛蒡子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牛蒡子?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牛蒡子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牛蒡子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现代研究表明,牛蒡子的毒性比较小。
服用牛蒡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治疗。
头晕
呕吐
胸闷气急
喉头阻塞感
皮肤丘疹、瘙痒
血压下降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牛蒡子,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牛蒡子?
牛蒡子主要产自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等地。
牛蒡子具有如下特征:
牛蒡子:一般为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的长倒卵形,略微扁平,稍稍弯曲。表面有许多纵棱,中间的1~2条最为明显。基部比较窄,着生面颜色比较淡;顶端钝圆,比较宽,顶面有圆环,中间有点状花柱残迹。果皮比较硬,有2枚淡黄色的子叶,子叶富含油性。牛蒡子气味清淡,品尝时先有苦味,后有微微的辛味和舌头麻木的感觉。品质好的牛蒡子为灰褐色,粒大且饱满。
炒牛蒡子:外形和牛蒡子相似,表面略微鼓起,颜色比较深,有轻微的香味。
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
含牛蒡子的中成药有哪些?
小儿清咽颗粒:有清热解表、解毒利咽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能缓解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声音嘶哑等不适症状。
五福化毒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疮疖、痱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痄腮、牙龈出血等。
羚羊感冒胶囊: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可以缓解头痛头晕、发热恶风、咳嗽、咽喉肿痛、胸闷等不适症状。
清咽利膈丸: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脏腑积热引起的咽痛、咽部红肿、痰涎壅盛、面红腮肿、口苦舌干、胸膈不利、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
清肺消炎丸: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以治疗咳嗽气喘、吐痰黄稠、胸胁胀痛,也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牛蒡子和炒牛蒡子功效一样吗?
牛蒡子和炒牛蒡子的功效基本相同,但侧重点不同。
牛蒡子和炒牛蒡子都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作用,都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风疹、麻疹、疮疥瘙痒、痄腮喉痹、痈肿疮毒、丹毒等。
牛蒡子擅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多用于治疗风温初起、痄腮丹毒、痈肿疮疡;炒牛蒡子寒滑之性和缓,宣散的作用更强,且擅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多用于治疗麻疹不透、风热咳嗽、咽喉肿痛,同时能杀酶保苷,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用药误区
误区:牛蒡子毒性小,所有人都可以服用
虽然牛蒡子的毒性比较小,但牛蒡子药性寒凉,有滑肠通便的作用,气虚便溏者不宜服用,否则会导致便溏加重。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