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胶质瘤能活多久?

胶质瘤患者能活多久,是因人而异的。患者的生存时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胶质瘤的病理类型和恶性程度分级、肿瘤所在的部位、手术的切除程度、对放化疗的反应、以及患者的个人体质等。 中位生存期是医学上用于肿瘤性疾病预后评估的最常用指标之一。通过对一组病情相似的患者,进行医学随访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一个中间数值,用以反映这个疾病的大致生存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脑肿瘤恶性程度的分级,可分为Ⅰ、Ⅱ、Ⅲ、Ⅳ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根据现有数据显示,Ⅱ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约为78个月,Ⅲ级37个月,Ⅳ级14个月。Ⅰ级患者一般存活都在10年以上。 当然,如前所述,患者的生存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每一个具体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能会与上面的数字有所出入,部分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比上面的数字长,但同时也有部分患者比上面的数字短。

放疗有哪些副作用?

放疗的副作用可以有多种表现,如乏力、疲劳、厌食、消化不良、贫血、反应迟钝、失眠、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局部皮肤会变红、变黑,脱屑,甚至发生脱毛、皮炎、溃疡等反应。 放疗的副作用与照射的范围和照射的剂量有关。放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副作用主要集中在照射野范围内以及附近的部位。例如头颈部肿瘤照射时,就会常常出现局部皮肤颜色改变、口腔粘膜溃疡、口干等表现。如果是直肠癌照射,则容易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尿频等症状。 此外,由于身体不同组织和器官,对放射线的反应有差别,临床上将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称为“早反应组织”,如骨髓、皮肤、口腔粘膜、消化道粘膜、泌尿道等等,而相对不敏感的称之为“晚反应组织”,如脑、肺、肝、肾、骨等等。早反应组织副作用发生的时间往往在照射开始的数周之内,而晚反应组织则常常在治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才会出现改变。比如颅脑照射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改变;肺部肿瘤患者,部分会出现肺纤维化;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照射范围内血管的硬化等等。 对于治疗的副作用,应该客观看待,特别要与潜在的治疗获益进行比较。作为能在临床上推广的治疗手段,一定是经过了广泛的实践,并证明可以为绝大多数患者带来治疗获益,同时毒副作用可控,才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放疗什么时期相对最痛苦?

放疗出现治疗副作用的时期,相对较痛苦。 放疗相关性副作用症状出现的早晚以及严重程度,是与照射的剂量及照射的范围有关。随着照射治疗的进行,身体会随之出现相应的不适感。 身体不同组织和器官,对放射线的反应是有差别的。一般将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称为“早反应组织”,如骨髓、皮肤、口腔粘膜、消化道粘膜、泌尿道等等,如果照射野内包括这些组织和器官,那么在放疗进行的数个星期内,就会出现相应的损伤表现。如照射头颈部肿瘤经常出现的口腔溃疡、照射直肠或妇科肿瘤常常伴有的大便次数增多、尿频等等。当然还有血细胞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这些早反应组织的表现,发生的时间早,但恢复的也快。绝大部分在治疗结束后数周至数月都会慢慢恢复。 相对应的,还有一些组织属于“晚反应组织”,如脑、肺、肝、肾、骨等等。这些组织往往在照射期间,不会出现可以引起身体不适或者影像学可见的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纤维化、坏死等等,从而导致相关症状。一般发生的时间是治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治疗手段都有利有弊。而作为能够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临床治疗手段,一定是已经接受了广泛的安全性评估之后,才用于实际工作中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顺利完成治疗,并且副作用在可控范围内。

放疗后多久能恢复正常?

放疗后多久能恢复正常应视原发病的部位、病变性质、放射剂量、照射范围、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将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称为“早反应组织”,如骨髓、皮肤、口腔黏膜、消化道黏膜、泌尿道等等,如果照射野内包括这些组织和器官,那么在放疗进行的数个星期内,就会出现相应的损伤表现。如照射头颈部肿瘤经常出现的口腔溃疡、照射直肠或妇科肿瘤常常伴有的大便次数增多、尿频等等。当然还有血细胞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型。这些早反应组织的表现,发生的时间早,但恢复得也快。绝大部分在治疗结束后数周至数月都会慢慢恢复。 相对应的,还有一些组织属于“晚反应组织”,如脑、肺、肝、肾、骨等等。这些组织往往在照射期间,不会出现可以引起身体不适或者影像学可见的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纤维化、坏死等等,从而导致相关症状。一般发生的时间是治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 上述副作用出现的概率以严重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患者的副作用都在可控范围内,并不影响既定方案的顺利完成。

辐射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很多,轻则影响机体的各个系统功能,重则可致癌或致死。 辐射是一种能量流,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电离辐射,包括高能和高速的α粒子、β粒子、质子、光子(X线和γ射线)、中子等。 辐射引起机体损伤出现的早晚与严重程度,与暴露的时间和剂量有关。短时间内的高剂量暴露可直接致死,长时间的高于环境本底水平的暴露则可以致癌。在未能进行有效防护的情况下,长期在有辐射的环境下工作,罹患肿瘤的概率增高,其中以白血病和皮肤癌最为常见。 除了致癌作用外,辐射还可能影响人体循环、免疫、生殖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其中生殖系统可导致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会发生自然流产,胎儿畸形。此外,对人体的视觉系统也有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容易引起白内障等。 特别提醒:电磁辐射中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没有电离作用,除紫外线外,其他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手机或电脑所产生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影响甚微。

射频消融术是怎么回事?

射频消融术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量,对病变组织进行消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技术。 射频消融术又称射频电消融,常见的射频消融术有肿瘤射频消融术、心脏射频消融术等。 肿瘤射频消融术:常用的是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是指在超声、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把射频电极针直接刺入肿瘤内,通电后交变电流使电极针周围组织发生离子振荡,摩擦产热,并传导至邻近组织,产生一球形或类球形消融区,使电极针周围的肿瘤组织脱水、干燥,继而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原位灭活肿瘤组织的目的。 心脏射频消融术:是利用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某一部位释放射频电流而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特别提醒:不同的射频消融技术有不同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患者是否可以进行射频消融技术,建议到正规医院详细咨询就诊医师。

吃靶向药10年还有用吗?

吃靶向药10年是否还有用,需要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任何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在符合用药适应证的基础上,都应该按照要求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一方面评价原发肿瘤(或与之相关的转移病灶)的控制情况,用以判断药物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如何;另一方面还要评价各个脏器的功能,从而获知药物潜在不良反应的程度。只有在肿瘤控制良好且不良反应可控的情况下,才有继续应用的理由。在无客观依据情况下的盲目应用,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怎么检查?

头颅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 体格检查 患者可有该部位特有的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可有骨破坏、骨增生、血管压迹以及钙化等。 2.磁共振是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通过平扫和增强影像,并结合特殊的扫描序列,有助于发现病变,并初步判定病变的性质。在T<sub>1</sub>WI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sub>2</sub>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 3.CT方便快捷,对于疾病初筛、观察钙化、骨质破坏等具有优势。肿瘤一般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可伴有钙化,一般边界清楚。 组织病理学检查 脑膜瘤有多个亚型,以纤维型脑膜瘤和内皮型脑膜瘤为多见。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怎么诊断?

医生根据典型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诊断本病。 1.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的相关症状。 2.头颅CT和/或磁共振发现小脑脑桥角部位的占位。 3.病理分析符合脑膜瘤的病理学特点。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病理分型有哪些?

1.主要病理亚型以纤维型脑膜瘤和内皮型脑膜瘤为主。 2.其他还可有非典型性脑膜瘤、乳头型脑膜瘤、过渡型脑膜瘤、砂砾型脑膜瘤、血管瘤型脑膜瘤、分泌型脑膜瘤、化生型脑膜瘤、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横纹肌样型脑膜瘤、间变/恶性脑膜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