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引起的胆囊炎症。
是
消化内科、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有右上腹剧痛或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
部分胆囊炎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化脓性感染、穿孔等。
血常规检查、十二指肠引流、B超、放射性核素检查、腹部X线平片、胆囊造影、胆囊收缩素试验、纤维腹腔镜检查。
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宜低脂饮食,适量给予高生物价蛋白质、含食物纤维高的食物。
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及并发症,行胆囊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
及时调整饮食种类及进餐方式,可重获健康。
胆囊炎患者也要保证均衡的膳食以及足够的每日饮食热量,要根据疾病的情况做出相应的饮食调整。
1.胆囊管梗阻 胆囊结石最常见,占80%~95%,其他梗阻原因有胆道蛔虫、胆囊肿瘤、胆囊扭转、胆囊管狭窄等。 2.细菌入侵 细菌可通过胆道或血液循环至胆囊引起感染。 3.化学性刺激 如胆汁酸盐、逆流的胰液等。
本病是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
1.急性胆囊炎 症状:①疼痛:右上腹剧痛或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现绞痛样,多发生在进食高脂食物后,多发生在夜间。②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顽固或频繁,可造成脱水,虚脱和电解质紊乱。③畏寒、寒战、发热:轻型病例常有畏寒和低热;重型病例则可有寒战和高热,热度可达39℃以上,并可出现谵语、谵妄等精神症状。 2.慢性胆囊炎 症状: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右下肩胛区疼痛;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
黄疸较少见,如有黄疸一般程度较轻,表示感染经淋巴管蔓延到了肝脏,造成了肝损害,或炎症已侵犯胆总管。
1.急性胆囊炎 ①多以食用油腻食物为诱因。②突发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胛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发热。③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少数可见黄疸。④B超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或毛糙,囊内有浮动光点,伴有结石时可见结石影像。 2.慢性胆囊炎 ①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有右肩胛区疼痛。②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B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
预防治疗感染及并发症;解痉镇痛;利胆等。
(1)急性胆囊炎:①解痉、镇痛:可使用阿托品肌内注射,硝酸甘油舌下含化、哌替啶(度冷丁)等。②抗菌治疗:通常以氨苄西林(氨基苄青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醣甙类联合应用,或选用第二代头孢霉素如头孢孟多(头孢羟唑)或头孢呋辛治疗。③利胆药物:50%硫酸镁口服(有腹泻者不用),去氢胆酸片口服,胆酸片口服。 (2)慢性胆囊炎:①利胆药物:可口服50%硫酸镁、去氢胆酸片等。②驱虫疗法:针对病因进行驱虫。③溶石疗法:如系胆固醇结石引起者,可用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
行胆囊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病死率为5%~10%,并发游离性穿孔,则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25%。
1.急性腹部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右上腹部可作热敷,帮助减轻疼痛,给解痉药物同时禁食。必须注意密切观察腹部疼痛性质,观察腹肌是否强直,手压疼点再猛然抬手疼痛有否加剧,要疼痛加剧应警惕胆囊穿孔,禁热敷和解痉止疼药。 2.生活起居有节制,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保持乐观情绪及大便通畅。
1.宜多饮水,低脂饮食,严格限制动物性脂肪。适量给予高生物价蛋白质,如豆制品、鱼虾类、瘦肉、蛋清等食物。限制糖的摄入。 2.选含食物纤维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萝卜、豆类、水果、及香菇、木耳等。 3.禁忌暴饮暴食,要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和强烈调味品,如辣椒、酒、咖啡等。少食油煎油炸及产气食物,如牛奶、洋葱、蒜苗、黄豆等。 4.禁止食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肝、脑等内脏、蟹黄、蛋黄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