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脾俞

Píshū BL20
来源:《灵枢·背腧》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健,益,化湿祛痰
属性:脾背俞穴

穴名释义

脾,脾;俞,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近脾脏,为脾气输注之处,主治脾之疾患,故名。

精准取穴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简便取穴

肚脐平线与脊柱相交处,向上数3个椎体,再旁开肩胛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一半的距离,即为此穴。

小贴士

本穴的准取穴采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为3横寸,脾俞到后正中线的距离为1.5寸。
简便取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是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的方法,操作简便,便于记忆。
一般情况下,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
如果使用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竖脊肌。
浅层有第11、12胸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动、静
深层有第11、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的肋间后动、静脉分支。

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例如腹胀腹痛胃痛呕吐泄泻黄疸,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神经性呕吐肝炎细菌性痢疾
肾炎贫血,糖尿病,水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血证,例如吐血便血尿血,慢性出血性疾患。

治疗操作

斜刺或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日常保健

指压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分钟。
灸法:艾条悬灸15分钟;艾炷灸5~7壮。

古籍摘要

《灵枢·背腧》: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膈俞在七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肾俞在十四椎之傍。
《针灸乙经·卷八》: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肤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膈上竞竞胁痛,腹䐜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默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心痛无可摇。
《备急千要方·卷三十》: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肤。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腹满水肿。
《医宗金鉴·刺灸法要诀·卷八十五》:脾俞主灸伤脾胃,吐泻痢疸瘕癥,急吐血诸般,更治婴儿慢脾风

常用配伍

配肾俞,治热痓。
太白足三里,治腹胀、腹泻
配膈俞、大椎,治吐血、便血。
配足三里、三阴交,治黄疸、肝炎。
神门、三交、心俞,治失眠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解秸萍,程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取穴特色技法详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3] 郭长青.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大图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穴名释义
精准取穴
简便取穴
小贴士
局部解剖
主治
治疗操作
日常保健
古籍摘要
常用配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