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垂体瘤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垂体瘤?

  • 垂体是一种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生的肿瘤可以导致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的颅内肿瘤性病变,是颅内常见肿瘤。

  • 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绝大多数垂体瘤属于良性病变。

  •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下丘因素、垂体因素、环境因素、靶腺功能衰竭等有关。

  • 起病表现与垂体瘤分泌的激素类型有关,比如说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常常表现为肢端肥大。

  • 垂体瘤主要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女性患者闭经-泌乳、男性性功能减退或阳痿向心性肥胖血糖脂的异常等。此外,肿瘤还可以压迫周围组织结构,引起诸如视力障碍、颅压增高等表现。

  • 手术和内分泌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 垂体瘤大多数为良性腺瘤,少数为增生,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垂体腺癌罕见,垂体腺癌或垂体瘤恶变时,容易远处转移,预后不佳。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神经外科、内分泌科

为什么会得垂体瘤?

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与本病有关的确切因素。一些研究发现,垂体瘤的发生主要与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缺失或失活有关。

怎么知道得了垂体瘤?

垂体瘤患者起病表现与垂体瘤分泌的激素类型有关,临床可出现以下表现。

  • 如泌乳素增高,女性患者有闭经-溢乳,男性有性欲减退和阳痿。

  • 如生长激素增高,表现为肢端肥大或身高快速增长。

  • 促甲状腺激素增高,则表现症状,如易激动、怕热多等。

  • 此外增大的垂体瘤还可以压迫周围组织结构,引起相应症状,如视力改变、头痛等。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垂体瘤?

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确诊垂体瘤有赖于组织病理学。

体格检查

部分垂体瘤患者可出现典型症状或体征,例如肢端肥大,颜面肥阔,身高异于常人等。

影像学检查

  • 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助于发现病变。

  • 同时也可为可能进行的外科处理提供病灶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等信息。

内分泌检查

通过检测血内与垂体有关的激素平,可判断垂体瘤的类型。无功能腺瘤不伴有相关激素水平的增高。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以为进一步的肿瘤分型提供信息。

医生是怎么诊断垂体瘤的?

医生根据典型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本病。

  • 具有相关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 头颅CT检查和/或磁共振成像发现鞍区部位肿物。

  • 垂体激素水平检测有助于诊断和分型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为进一步分型提供病理依据

垂体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本病需要与颅咽管瘤胶质瘤生殖肿瘤、脑膜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 如果出现激素分泌异常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内分泌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怎么治疗垂体瘤?

手术和内分泌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内分泌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抑制肿瘤的异常内分泌功能,部分病例能够缩小肿瘤体积。

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用于泌乳素瘤以外的垂体瘤,以及内分泌治疗效果不佳的泌乳素腺瘤。

放射治疗

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无法手术、有术后残留者,可以考虑放疗。

垂体瘤有哪些危害?

  • 垂体瘤主要引起内分泌紊乱,引起相应的症状或并发症。如泌乳素瘤可以引起女性患者闭经-泌乳,男性性功能减退或阳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则表现为向性肥胖,以及血糖、血脂的异常。

  • 肿瘤还可以压迫周围组织结构,引起诸如视力碍、颅压增高的表现。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 对于内分泌治疗有效的泌乳素瘤,症状可以缓解,部分患者肿瘤还可以缩小。

  • 对于内分泌治疗无效者,常常需要手术。

怎么预防垂体瘤?

  • 因病因不详,无有效预防措施。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概述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生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男性略多于女性,垂体通常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临床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症群、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垂体卒中和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

病因

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目前有两种学说,一为垂体细自身缺陷学说,另一为下丘调控失常学说。
1.下丘脑调节功能失常
(1)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
(2)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
2.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
(1)垂体腺瘤来源于一个突变的细胞,并随之发生单克隆扩增或自身突变导致的细胞复制。
(2)外部促发因素的介入或缺乏抑制因素:①DA(多巴胺)受体基因表达的缺陷。②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作用:癌基因际上是参与细胞正常生长调节的一类基因,有些癌基因产物即是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另一些则是参与生长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其表达的异常均可导致异常的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1.激素分泌异常症群
激素分泌过多症群,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少症群。当无功能肿瘤增大,正常垂体组织遭受破坏时,因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闭经。不育或阳痿常最早发生而多见。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
(1)经纤维刺激症  呈持续性头痛
(2)视神经、视交叉及视神经束压迫症  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其他压迫症群。
3.垂体卒中
4.其他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

检查

1.颅X线平片
正侧位片示蝶鞍增大、变形、鞍底下陷,有双底,鞍背变薄向后竖起,质常吸收破坏;
2.CT扫描
垂体密度高于脑组织;
3.磁共振成像(MRI)
对垂体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可弥补CT的不足;
4.脑和脑血管造影

诊断

1.临床表现
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
2.内分泌检查
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3.影像学
(1)头颅X线平片  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CT扫描  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MRI检查  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4.病理学检查
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敏感度高,但误诊率也高。电子透视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临床很少使用。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垂体瘤的发病主要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良性肿瘤,同时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1.肿瘤
(1)颅咽管瘤  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病理变化缓慢,除视力和视野碍外,还有发育停止,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临床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呈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影像学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鞍结节脑膜瘤  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矩的视野缺损,头痛,内分泌症状不太明显。
临床影像学表现为肿瘤形态规矩,加强综合治疗疗效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3)拉氏囊肿  发病者年轻,病理变化多无明显表现,少部分呈现内分泌混乱和视力减退。临床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明治"。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
(4)生殖细胞瘤  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幼儿,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临床症状明显。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加强综合治疗疗效明显。
(5)视交叉胶质瘤  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病理变化边界不清,为混杂危险信号,加强综合治疗疗效不太明显。
(6)上皮样囊肿  青年人多见,病理变化缓慢,临床表现为视力障碍,临床影像学表现为低危险信号病理变化。
2.炎症
(1)垂体脓肿  重复发生转移热,头痛,视力减退明显,同时可伴有其他颅神经受损,通常病情发展迅速。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体积通常不大,与临床症状不相符。蝶鞍周边软组织结构强化明显。
(2)嗜酸性肉芽肿  症状近似垂体脓肿,而且发展更快,除头痛,视力减退外,经常有多组颅神经受损,多伴有垂体功能低下。病理变化累及范畴广泛,例如鞍内,蝶窦内,鞍上,前中后颅等部位。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周边硬膜强化明显。
(3)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尿崩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垂体功能低下。临床影像学表现为垂体柄明显增粗,垂体组织不同程度地增大。
(4)霉菌性炎症  症状近似垂体脓肿,多有长期应用激素和抗生素史。部分病例其他颅神经受损。
(5)结核性脑膜炎  青年或幼儿发病,头痛,发热,有脑膜炎史,临床影像学显示有粘连性脑积水

并发症

术后可出现尿崩症、蝶窦炎,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视力障碍加重、脑神经麻痹、脑膜炎、血管损伤、中枢神经受损等。

治疗

1.综合治疗
垂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正是由于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所以各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应该根据患者垂体瘤的大小、激素分泌的情况、并发症及共患疾病的情况、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患者的经济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垂体瘤的治疗是一个多科室协作的综合治疗过程。
2.放疗
由于垂体瘤属于腺瘤,本身对放疗的敏感性较差,放疗后70%~80%的患者出现垂体功能降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放疗只适用于手术残余、不能耐受手术、对药物不敏感、有共患疾病不能够接受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患者。
3.药物治疗
对于垂体泌乳素分泌型肿瘤,90%以上的患者(无论是微腺瘤还是大腺瘤)都可以用多巴胺激动剂(短效制剂溴隐亭,长效制剂卡麦角林)控制PRL水平,使肿瘤的体积缩小。只有那些对该类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肿瘤压迫导致的急性症状需要急诊手术解压或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泌乳素瘤病人,才选择手术治疗。在服用溴隐亭治疗期间,应该逐渐增加溴隐亭的剂量,直到清PRL水平降至正常水平以后,调整剂量长期维持治疗。
生长激素分泌型肿瘤的患者不论接受何种治疗,都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治疗目标:消除肿瘤,减少肿瘤的复发,GH达标,缓解临床症状,尽量保全垂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对于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近20年的主要进展是生长抑素类似物的应用。该药物的临床应用,使得GH分泌型肿瘤的治愈率明显提高。近几年生长抑素类似物长效制剂如长效奥曲肽、索马杜林等用于临床,使得患者的依从性大为提高。术前应用该类药物可以迅速降低患者的血清GH水平,减轻患者的症状、缩小肿瘤的体积,为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创造良好的术前条件。生长抑素类似物用于GH分泌型肿瘤的另外的适应包括:术后残余患者、放疗后GH尚未降低至正常的患者的过渡治疗。应用生长激素类似物后,对于那些因伴有衰、呼吸睡眠暂停、控制不良的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因不能耐受麻醉的患者,提供了术前准备治疗的机会。生长抑素类似物用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肿瘤也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4.手术治疗
目前对垂体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垂体瘤的位置在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所以手术还是有一定风险的。目前手术方法有经蝶窦,开颅和伽马刀。瘤体直径大于3厘米与视神经粘连或视力受损的肿瘤可先行手术治疗,手术必须达到视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但是术后仍旧有可能复发,因此需定期复查。

预后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的肿瘤得以切除,在终身随诊中,避免肿瘤的复发,尽量保全患者的垂体功能,使升高的分泌激素降至正常范围,使降低的垂体激素替代至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预防

1.术后并发症
垂体瘤手术会影响到垂体后叶,容易引起手术后垂体后叶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尿量增多乃至尿崩。其他并发症,有下丘脑反应、视神经受损、脑脊液漏等。
2.复查
一些侵袭性垂体瘤,非常容易复发。病人手术后三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需复查,观察手术区域的动态变化,评价手术疗效。
3.手术后的放疗
一般垂体瘤,不需要作术后放疗,只有一些侵袭性垂体瘤,术后有残留或复发,要放疗或者伽马刀治疗。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秒懂视频
垂体瘤如何确诊?

什么是垂体瘤?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垂体瘤?

怎么知道得了垂体瘤?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垂体瘤?

医生是怎么诊断垂体瘤的?

垂体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垂体瘤?

垂体瘤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垂体瘤?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