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胃泌素瘤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胃泌素瘤?

  • 胃泌素是一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恶性肿瘤

  • 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胃泌素瘤发病率为第二位,仅次于胰岛素瘤病年龄多为30~50岁,男性占60%。

  • 病因尚不明确。

  •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

  •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化疗、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是唯一可治愈的手段。

  • 主要危害在于60%的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溃疡病并发症,并且患者就诊时多已出现和淋巴结转移,有生命危险。

  • 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90%,晚期发生转移者则预后相对较差,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50%。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普通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

为什么会得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病因尚不明确。

怎么知道得了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腹泻。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表现。约75%的病人表现为腹痛,其中2/3伴有腹泻。腹痛及腹泻的具体特点如下。

腹痛

  • 中上腹疼痛。

  • 呈反复周期性发作。

  • 与饮食明显相关,可在空腹时或餐后疼痛。

  • 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孔。

腹泻

腹泻常呈大量、样和脂肪泻,每日可达10~30次。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胃泌素瘤?

诊断胃泌素瘤的主要检查包括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水平测定、促胰液素刺激试验、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超声内镜等。

  • 胃酸测定

    检测中的胃酸含量,判断是否有高胃酸分泌的情况,有助于为诊断本病提供依据。基础胃酸量(BAO)>15mmol/h或胃大部切除或胃迷走经阻断术后BAO>5mmol/h,和(或)BAO/MAO>0.6,均可诊断该疾病。

  • 胃泌素水平测定

    空腹血清胃泌素的正常值为50~150pg/ml,高于1000pg/ml时,可诊断本病。

  • 促胰液素刺激试验

    先抽取静测定胃泌素数值作为基数对比,然后快速静注胰泌素,于注射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及60分钟分别抽静脉血测胃泌素水平。静脉注射促胰液素后,超过95%的胃泌素瘤出现性反应。

  • 其他检查

    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超声内镜、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I)等检查均有助于肿瘤的定位诊断。

医生是怎么诊断胃泌素瘤的?

诊断胃泌素瘤主要依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以及胃液分析、胃泌素水平测定、促胰液素刺激试验、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超声内镜等检查结果。

  • 有消化道溃疡病史。

  • 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

  • 胃液分析:无胃手术史者基础胃酸分泌量(BAO)15>mmol/h,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基础胃酸分泌量(BAO)>5mmol/h,或基础胃酸分泌量(BAO)/最大胃酸分泌量(MAO)>0.6时支持本病诊断。

  • 胃泌素水平测定:当患者有高胃酸分泌或溃疡病,其空腹血清胃泌素>1000pg/ml(正常值100~200pg/ml)可确定诊断。

  • 促胰液素刺激试验:阳性

  • 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超声内镜等检查可发现及定位肿瘤。

胃泌素瘤有哪些病理分型?

按组织分化程度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分级。增殖活性分级推荐采用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标记率两项指标。

核分裂象数(/10HPF) Ki-67标记率(%)

G1(低级别) <2 ≤2

G2(中级别) 2~20 3~20

G3 (高级别) >20 >20

胃泌素瘤是如何分期的?

胃泌素瘤的分期标准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期推荐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于2010年发布的TNM分期(第7版):

原发灶(T)

  • Tx原发灶无法评估

  • T0无原发灶

  • Tis原位肿瘤

  • T1肿瘤位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 T2肿瘤位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 T3肿瘤超出胰腺,但未侵犯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

区域淋巴结(N)

  • Nx淋巴结状态无法评估

  •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 N1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 M0无远处转移

  • M1远处转移

胃泌素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胃泌素瘤与消化性溃疡症状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 胃液分析、胃泌素水平测定、促胰液素刺激试验、X线钡剂造影、胃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怎么治疗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的治疗包括两方面:控制胃酸的高分泌、切除胃泌素瘤。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化疗、手术治疗。必要时还可以结合一些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 手术治疗的前提条件是术前影像学提示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或行减瘤手术以控制症状。

  • 根治性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是唯一可治愈的手段。

生物治疗

主要的药物是奥曲肽

化疗

术前化疗有助于杀灭肿瘤细,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化疗有助于预防复发。常用的化疗药物有α-干扰素、链脲霉素、表柔比星氟尿嘧啶等。

其他治疗

  •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舒尼替尼依维莫司适用于有化疗禁忌或晚期患者。

  • 肝动脉化疗栓塞或射频消融:可有效减轻肝转移灶肿瘤负荷,减少激素分泌。

胃泌素瘤有哪些危害?

  • 胃泌素瘤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

  • 60%的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等溃疡病并发症。

  • 60%~90%的胃泌素瘤为恶性,部分患者就诊时多已出现肝脏和淋巴结转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胃泌素瘤会转移吗?

恶性胃泌素瘤会转移,常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胃泌素瘤治疗后的效果与肿瘤的良恶性、是否发生转移、开始治疗时间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

  • 如早期发现,进性了根治性手术,部分患者可能达到根治效果。

  • 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90%,晚期发生转移者则预后相对较差,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50%。

怎么预防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概述

胃泌素瘤是一种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以难治性、反复作或不典型部位的消化性溃疡、高胃酸分泌为特征,也称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的病因不明,可能来源于胰腺的α1细胞。由于胃泌素瘤多见于胰腺组织,少见于胰腺外其他组织,且肿瘤较小,故有时肿瘤的准确定位较为困难,但近年来随着B超、CT或MRI诊断技术的提高,为肿瘤的定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肿瘤无远处转移,肿瘤切除后可达到治愈。本病相对少见,发病年龄大多在30~50岁之间,男女之比为3:2~2:1。

病因

胃泌素瘤的病因不明,可能来源于胰腺的α1细胞。

临床表现

胃泌素瘤虽多数为恶性,但因瘤体小,发展缓慢,所以肿瘤本身很少引起明显的症状,到疾病的晚期,方出现恶性肿瘤浸润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与大量胃酸分泌有关。
1.腹痛
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可有消化性溃疡的家族史。这是由于胃泌素强烈而持续刺激胃黏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大量分泌所致。溃疡常呈单个,也可多个,直径一般2厘米。
2.腹泻
患者可伴有腹泻。部分病例腹泻可发生于溃疡产生时,可为本病的初发症状或惟一症状。少数患者仅有腹泻而无溃疡存在。腹泻常呈大量、样和脂肪泻。每日可10~30次。严重者可产生水及电解质紊乱,而出现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
3.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部分患者可并发其他内分泌肿瘤。累及内分泌腺的分布依次为状旁腺、胰腺、垂体、上腺、甲状腺等部位。出现相应的与内分泌腺功能亢进有关的临床表现。

检查

1.胃泌素测定
诊断胃泌素瘤的最灵敏和具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是测定血清胃泌素浓度。胃泌素瘤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常>150pg/ml,平均水平接近1000pg/ml。临床上有消化性溃疡症状和高胃酸分泌的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明显增高时(>1000pg/ml),胃泌素瘤的诊断即可成立。
2.X线钡餐检查
放射影像异常对诊断胃泌素瘤有一定价值,胃皱襞常明显突起且胃内含有大量体,整个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的黏膜皱襞变厚增宽,十二指肠扩张,小肠襻彼此分开,小肠腔内存在大量液体,造成钡剂不规则絮状沉淀。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一般不能显示胰腺胃泌素瘤,但常可发现突出于十二指肠壁的肿瘤。
3.激发试验
(1)促胰液素激发试验  是判断胃泌素瘤患者最有价值的刺激试验。静注射促胰液素后,超过95%的胃泌素瘤出现性反应,本试验的假阳性罕见。
(2)钙剂激发试验  80%的胃泌素瘤患者在输注钙剂后表现胃泌素释放增多,且多数胃泌素瘤患者浓度增加显著(增加量>400pg/L),最高胃泌素浓度通常在注射初始就达到。钙剂激发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较促胰液素激发试验差。若胃泌素瘤患者对促胰液素激发试验无阳性反应,一般也不会对钙剂激发试验发生反应。
(3)标准餐刺激试验  标准餐包括1片面包、200ml牛奶、1个煮蛋、50g奶酪(包括20g脂肪,30g蛋白质,25g糖类),摄食前15分钟、0分钟以及摄食后每隔1分钟分别抽测定胃泌素值,直至摄食后90分钟。上述检查应在开始任何激发试验(如促胰液素激发实验)之前完成。如果高胃泌素血症系由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引起,则没有必要做胃泌素瘤的进一步检查。

诊断

以下情况可以高度提示胃泌素瘤的诊断:十二指肠第一段远端的溃疡;上消化道多发性溃疡;通常的溃疡治疗无效;溃疡手术后迅速复发;患者有消化性溃疡并腹泻或难以解释原因的腹泻;患者有典型的消化性溃疡家族史;患者有甲状旁腺或垂体肿瘤的病史或相关家族史;消化性溃疡患者合并泌尿系统结石;无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病史的幽门螺杆菌性的消化性溃疡;伴高胃酸分泌或高促胃泌素血症或二者具备。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以单个溃疡或胃、十二指肠均有一个溃疡(复合性溃疡)多见,胃或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相对少见。
2.胃癌和胃泌素瘤相似之处是内科治疗效果差以及腹腔内转移,但胃癌很少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也无高胃酸和高胃泌素分泌特征,胃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有鉴别诊断价值。

并发症

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穿孔。合并有其他内分泌肿瘤并不少见。

治疗

H2受体阻滞药和质子泵抑制药的问世使该症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全胃切除术。现在,胃泌素瘤对生命的最大威胁不是并发的溃疡而是恶性肿瘤的侵袭。胃泌素瘤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溃疡,防止并发症及控制肿瘤发展。
1.内科治疗
胃泌素瘤患者内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临床症状、抑制胃酸分泌和防止消化性溃疡。所有胃泌素瘤患者都应周期性滴定胃酸浓度以决定制酸药的用量,应达到在下一次给药前将胃酸分泌降至低于10mmol/h水平。
(1)质子泵抑制药质子泵抑制药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通过与壁细胞的H+-K+ATP酶不可逆结合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其效果可持续超过24小时,很多患者可每天给药一次。
(2)H2受体拮抗药  H2受体拮抗药可缓解症状,减少酸分泌和治愈溃疡。西咪替丁是第一个被明有效的H2受体拮抗药,可治愈80%~85%的胃泌素瘤患者的溃疡,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同样有效。H2受体拮抗药与抗碱能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加H2受体拮抗药减少胃酸分泌的疗效。
(3)奥曲肽  通过直接抑制壁细及胃泌素释放而减少胃酸分泌。人工合成的奥曲肽类似物半衰期达2小时,可皮下注射。可降低血清胃泌素浓度16小时,降低胃酸分泌18小时,其长期应用与奥美拉唑相比并无优越性,但可用于短期内需胃肠道外给药的制酸剂治疗的胃泌素瘤患者。
2.外科治疗
手术切除胃泌素瘤是最佳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消除高胃泌素分泌、高胃酸分泌和消化性溃疡,保护患者免受恶性肿瘤的侵害。
3.化疗
对恶性胃泌素瘤有不同的化疗方案,包括链佐星(链脲霉素)、链佐星(链脲霉素)加5-氟尿嘧啶、或两者合用再加阿霉素。化疗不能减少胃酸分泌,但对缩小肿瘤体积和减轻肿瘤包块压迫或侵袭所引起的症状有一定效果。化疗并不能提高存活率,目前认为干扰素可使25%转移性胃泌素瘤患者肿瘤停止生长,但不能缩小肿瘤体积和提高存活率。

预后

本病应用一般的制酸和抗胆碱能药物只能取得暂时的疗效,很难完全治愈。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什么是胃泌素瘤?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胃泌素瘤?

怎么知道得了胃泌素瘤?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胃泌素瘤?

医生是怎么诊断胃泌素瘤的?

胃泌素瘤有哪些病理分型?

胃泌素瘤是如何分期的?

胃泌素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有哪些危害?

胃泌素瘤会转移吗?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胃泌素瘤?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