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pleen Deficiency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百科解读
脾虚,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虚性病变,是由于脾的功能不足,升降失常,而出现的病变。可有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等。
脾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临。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脾胃之间为表里关系。
脾在体合肉,脾气是否充盛,决定肌肉是否丰满;脾主四肢,脾气足则肢体活动有力;脾之华在唇,唇的丰满润泽程度可以反映脾气的强弱;脾在窍为口,饮食口味的感知,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在志为思,主思虑,思虑过度则伤脾;脾在液为涎,若脾虚,则津液不足或不能固摄,出现口干或流口水等表现。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点。脾主运化,指脾气可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并能参与人体津液代谢,运化水液;脾气主升,指脾气具有向上运动的功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并维持支撑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脾主统血,指脾气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在脉中运行。
脾喜燥恶湿,干爽清洁的环境于脾气运化有利,而秽恶湿浊则容易伤脾。
脾气虚
脾气虚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表现为食少或不欲食,脘腹胀满,泄泻便溏,以及气虚,如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等症,面色常见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脾气虚常用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进行治疗。
脾阳虚
脾阳虚指脾阳虚衰,失于温煦,运化不足,阴寒内生。多见食少腹胀痛,喜温喜按,泄泻便溏等,并见虚寒证候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常用理中丸治疗,用药有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