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脾肾阳虚多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亦虚;亦有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遂致肾阳亦虚者。症见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溏泄或五更泄泻,或肢体浮肿,甚则腹满膨胀,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大或细弱。治宜温补脾肾。
脾肾生理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根。脾与肾之间存在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关系。
肾藏精,元气根于肾,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盛则脾气健旺,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脾化生后天之精,再不断输送至肾,进而充养先天之精使之生化不息。
脾肾亏虚
若脾虚后天之精乏源,不能充养先天,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或生殖功能异常等肾精亏虚病证。
肾精不足,元气虚衰,则会脾气运化失常,后天之本不固。
肾阳为脏腑阳气的根本,脾阳根于肾阳,具有温煦四末、运化水谷之职。肾阳虚不能温助脾阳,或脾阳虚累及肾阳,均可致脾肾阳虚,则会出现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或肢冷畏寒、腹部冷痛、面色苍白等。
肾主水,主持调节全身津液代谢,肾之气化功能会促进脾气运化水液;脾主运化,输布津液,使肾升清降浊得以实现,并防止水湿停聚。脾肾协调,可与其他相关脏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发展至肾虚水泛;而肾虚气化失司,水湿内蕴,也可以妨碍脾的运化功能,最终导致尿少浮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等脾肾两虚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