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pleen-Stomach Deficiency-Cold
又称:中焦虚寒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古籍摘选
夫脾胃之虚寒,原因心肾之虚寒耳。盖胃土非心火不能生,脾土非肾火不能化。心肾之火衰,则脾胃失生化之权,即不能消水谷以化精微矣。(《傅青主女科》)
名词解释
脾胃阳气不足,失其温煦,受纳运化功能减退,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脾胃虚寒,也称脾胃阳虚,即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
脾胃生理功能
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要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产生,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脾主运化,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
脾气上升,脾气具有向上运动的生理特性,能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
脾喜燥洁而恶湿浊。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证为脾胃阳气不足,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脾胃虚寒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或脾胃素虚,外寒内侵,或过食冷物,过服凉药,伤及中阳所致。
脾胃虚寒,温煦无力,纳运无能,升降失司。寒性收引,阳气凝滞不通,中焦失于温养,因此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脾胃升降失职,则见呕吐下利;脾虚失于健运,而出现腹满不食,口淡不渴。
脾胃虚寒常用方为理中丸,其方组成为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可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本方特点是温补并行,温中祛寒兼以益气健脾。理中丸理中焦之气,使上下阴阳相交。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四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