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pleen-Stomach Dampness-Heat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湿胃热互相蕴蒸的病机。症见脘腹痞满,呕恶,不思饮食,厌恶油腻,身热,口苦,体倦身重,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生理功能
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要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产生,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脾主运化,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脾喜燥洁而恶湿浊。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内蕴,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腻,饮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或本为脾气虚弱,湿邪中阻,湿郁化热。
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健,气机阻滞,因而出现脘腹痞闷,纳呆食少,恶心呕吐;湿热蕴脾,上蒸于口,则有口中黏腻,渴不多饮;湿热下注,阻碍气机,大肠传导失司,故见便溏而不爽;湿热交结,热蒸于内,湿泛肌肤,阻碍经气,导致气化不利,因此肢体困重,小便短黄;湿遏热伏,蕴蒸于内,出现身热不扬;湿热之邪黏滞缠绵,可见汗岀热不解;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肤,就会有面目发黄色鲜明;湿热行于皮里,则见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脾胃湿热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为加减正气散,主要用药有藿香、厚朴、杏仁、茯苓皮、陈皮、神曲、麦芽、茵陈蒿、大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