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复溜

Fùliū KI7
来源:《灵枢·本输》
别名:伏白、伏留、昌、外命、外俞
归经足少阴肾经
功效:解表,温阳利,补
属性:经穴

穴名释义

复,同“伏”,深伏,此处指返还;溜,同“流” ,流动。穴在太溪直上,足少阴脉气,由涌泉然谷、太溪,下行大钟水泉,再绕行至照海,复从太溪直上而流于本穴,故名。

精准取穴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


简便取穴

坐位,足踩地,明显可见内踝,其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即为太溪(KI3),此穴直上2横指(拇指),即为此穴。
太溪(KI3)穴准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小贴士

本穴的精准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为13直寸。
简便取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是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的方法,操作简便,便于记忆。
一般情况下,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
如果使用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简便取穴中的1横指即“1寸”,可采用指寸定位法中的拇指同身寸比量取穴,伸直拇指,拇指指骨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需要说明的是,指寸定位法在应用时较为便利,但取穴的准确性稍差,且操作时应以被取穴者自己的手为准。
由于每个人的高矮、胖瘦与手的比例不完全成比例,因此,指寸定位法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运用,而不能以指寸全部量取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前方,𧿹长屈肌。
浅层布有隐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

主治

腰脊强痛,足痿,腿肿,下肢痿痹,脊髓炎
泄泻肠鸣腹胀水肿肾炎膀胱炎
盗汗自汗,身热无汗。
功能性子宫出

治疗操作

直刺0.8~1寸;可灸。

日常保健

指压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以局部酸麻为佳,每次1~3分钟。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麦粒灸3~5壮。

古籍摘要

《针灸乙经·卷七》:,热少气,足胻寒不能自温,䐜胀切痛引,复溜主之。
《针灸大成·卷六》: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针一补脉还浮。 

常用配伍

海、阴陵泉、肝俞脾俞,治泄泻、水肿。
丰隆大都,治四肢水肿。
泻合谷,补复溜,治多汗;补合谷,泻复溜,治无汗或少汗。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郭长青.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大图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3] 刘乃刚.精准取穴不出错.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穴名释义
精准取穴
简便取穴
小贴士
局部解剖
主治
治疗操作
日常保健
古籍摘要
常用配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