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Hemostatic (Medicinal)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中药学
名词解释
具有收涩凝血作用的制剂。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止血药味多苦涩,性有寒、温之别,入血分,多归心、肝经。止血药以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并能消除血动之由、出血之因,有标本兼顾之效,适用于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病证。因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止血药按功效可分为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药性多甘苦寒凉,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有止血之功。
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如邪热侵入营血分而吐血发斑;或脏腑阴阳失调,阴虚火旺而血热出血,见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温经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多苦辛温涩,主归脾经,兼入肾、肝、胃经。以暖气血,温经脉,固冲脉为主,兼有止泻止痛等功效。
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出血病证,如便血、崩漏或紫癜等下部出血证;也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腹痛,及下焦虚寒之腹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病证。
化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性味多为苦辛甘平,具辛散苦泄之性,主归心、肝经而入血分,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部分药物有消肿定痛之效。
适用于因瘀血内阻而致血不循经的各种出血病证,如反复出血不止,色泽暗,中有血块,面色黧黑,舌质紫黯等病证;也可配伍用于其他各种内外出血证。
又因其能化瘀,故可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经闭和瘀滞腹痛等病证。
收敛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味多为苦涩,性属平凉,主入心、肝、脾经,而入血分。或炒炭、或质黏,以收敛为其特长,广泛用于出血病证,对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而无瘀滞者尤为适用。
其中部分药物还具有解毒敛疮、止泻、止痢、止带等功效,故还可用于疮疡、烫伤及泻痢等病证。
使用止血药时应根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不同,选择或配伍适宜的药物。运用止血药必须注意止血不留瘀。尤其是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寒凉收涩,有止血留瘀之弊,常需配化瘀止血药或活血祛瘀药同用。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高学敏,钟赣生.中药学:上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