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resolving Medicinal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中药学
名词解释
通畅血行、化解瘀血的药物。
百科解读
活血化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又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性多偏温,部分动物类药味咸。因肝藏血,心主血,故活血化瘀药多归心、肝两经。本类药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功效,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一般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四类。
活血止痛药
活血止痛药药性大多辛散,活血的同时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主要适用于血瘀或气滞血瘀所致的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跌打伤痛及疮痈肿痛等各种痛证,亦可用于其他瘀血证。
主要药物有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活血调经药
活血调经药多辛散苦泄,具有活血祛瘀之功,尤善调畅血脉,而以调经见长。有行血而不峻猛、通经而不伤正的特点。
主要适用于血行不畅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等症。亦可用于瘀血所致的其他痛证、癥瘕,以及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
主要药物有丹参、桃仁、益母草、泽兰、红花、牛膝等。
活血疗伤药
活血疗伤药多辛散苦泄,主归肝肾经,以疗伤见长,善于消肿止痛,续筋接骨。
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伤,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通过配伍,亦可用治其他血瘀病证。
主要药物有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等。
破血消癥药
破血消癥药味多辛苦,兼有咸味,具散泄之性。咸入血分,以消癥见长。
其药性峻猛,以虫类居多,能破血逐瘀、消癥散积,主要适用于瘀血之重证,尤多用于癥瘕积聚。
破血消癥药大多药性强烈,故能破血逐瘀、消癥散积。主治瘀血较重的癥瘕积聚。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
主要药物有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等。
注意事项
活血化瘀药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药时,除根据各类药物的不同效用特点而对症用药外,尚需针对引起瘀血的原因进行配伍,做到标本兼治。
本类药物行散力强,易耗血动血,尤其是药性峻猛的破血逐瘀药,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现象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高学敏,钟赣生.中药学:上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