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Deficiency and Excess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古籍摘选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素问•调经论》)
名词解释
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百科解读
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总病机。虚实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实证
实证多由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病理产物蓄积体内所致,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机,证候表现以有余、亢盛、停聚为特征。
证候表现: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势重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病机析要:实证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以寒热明显、疼痛剧烈、吐泻严重、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
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司,气机阻滞,形成水、湿、痰、饮、瘀血、淤、脓、宿食、结石等有形邪实,壅聚停积于体内,阻滞气血经络。
虚证
虚证以人体气血、阴阳、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为基本病机,证候表现以不足、松弛、衰退为特征。
证候表现:一般病势缓、病程长、正气损耗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病机析要:形成虚证的病因病机,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亦主要与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有关:
如饮食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过度、劳倦损伤等,耗伤气血营阴;
房事过度,耗损肾精元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人体正气;
大吐、大泻、大汗、大岀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精髓耗损等,均可导致虚证。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