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Excess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古籍摘选
入者为实……急者为实。(《难经•四十八难》)
名词解释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实证多由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病理产物蓄积体内所致,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机,证候表现以有余、亢盛、停聚为特征。
证候表现
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势重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病机析要
实证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以寒热明显、疼痛剧烈、吐泻严重、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
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司,气机阻滞,形成水、湿、痰、饮、瘀血、淤、脓、宿食、结石等有形邪实,壅聚停积于体内,阻滞气血经络。
常见实证
肠热腑实证:指里热炽盛,燥屎内结,腑气不通,以发热、腹满硬痛、大便秘结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耗损,以致肠中干燥,燥屎内结而成。
心脉痹阻证: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多因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
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内壅肺金,以身热,咳喘,痰多黄稠为主要表现。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风热入里从阳化热,内壅于肺所致。
胆郁痰扰证: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以惊悸,失眠,眩晕,口苦,耳鸣为主要表现。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而引起。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