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Warm Dryness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因
古籍摘选
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医醇賸义·秋燥》)
名词解释
感受秋燥偏热之邪,以初起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即或有小量咯痰亦黏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与凉燥相对而言。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何为温燥
燥为秋季正常的自然气候,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树叶枯萎飘落,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
外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温燥致病
温燥致病,多见于初秋之时,出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症状,还伴有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类似风热感冒的症状。
燥邪侵袭,“燥胜则干”,即燥邪会导致阴津耗损,与外界接触的皮肤、清窍和肺系首当其冲,所以燥淫证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症;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饮水,系津伤自救的表现。初秋之季,气候尚热,余暑未消,燥热侵犯肺卫,故除了干燥津伤之证候表现外,又见类似风热表证之象。
证治经验
治宜辛凉解表,佐以润肺,方用桑杏汤。如燥从热化而劫津伤阴,则宜甘凉濡润,选用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等。
温燥的防护
中医提倡“治未病”,对“凉燥”应当“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饮食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可以在家中或者办公室放置加湿器,睡前拖地,或者在床头放一盆水,有助于增加室内湿度,有利于肺部的润养。饮食以清淡为主,平时多饮水,多食银耳、百合、梨、荸荠、萝卜、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扁豆、百合等,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