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选
阳,高明也。(《说文》)
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认为一切事物均可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雄性、活跃、主动的方面(如明亮、温暖、干燥、积极等)皆属于阳。
百科解读
阳的起始含义很简单,朝向太阳的一面为阳,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抽象的属性概念。
阳的基本属性
阳由具体的所指,逐渐演变为抽象的属性概念。
本源含义为“水之北,山之南”,以日光的向背为划分依据,由于向着太阳的一面光明、温暖、上升、运动,因此逐渐将具备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逐渐划分为阳,逐渐成为哲学范畴的概念。
宇宙万物皆可以阴阳进行分类,白昼、春夏、轻盈、干燥、上升、积极、繁荣等皆为阳。
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大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体表属阳;就四肢内外侧而言,外侧为阳;背部为阳,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十二经络中,与腑相关联的经络属阳。
在整个生理活动中阳气主运动、温煦、上升、兴奋。在病因中,风邪、暑邪、燥邪、火邪属于阳。阳邪侵犯机体,与阴气相斗争,会耗伤机体的阴气,因而出现阳胜则阴病,机体多会出现高热烦躁、面赤、喜凉拒按、脉洪数等。阳气不足,则会出现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泻下清稀、神疲乏力、舌淡苔润、脉沉迟等虚寒证的表现。
在疾病诊断中,色泽鲜明为阳,身热喜凉为阳,呼吸急促、语声洪亮为阳,脉浮、大、数、有力皆为阳。
在药物属性方面,温、热为阳,如干姜、肉桂、附子等;辛味、甘味发散为阳,如麻黄、桂枝、甘草等。
在养生方面,春夏天当固护阳气,对于阳虚体质者,春夏天当少食寒凉之品,可以通过三九贴等传统疗法来增加机体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