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Processing of Medicinals
又称:修治;修事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中药学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炮制是指古代中药在应用或制剂前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历史上曾有“炮炙”“炮制”“修事”“修制”等多种称谓,书中描述内容也基本一致。现多用“炮制”一词。
中药炮制的应用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辅料多样,内容丰富。炮制多采用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水分等方式进行。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等制法。
炮制必要性
中药炮制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由于中药材大多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可使用。
炮制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药效和用药安全。
中药材经过炮制,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均会产生质的变化。
炮制目的
中药炮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川乌、草乌生用易导致中毒,需炮制后用。
巴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
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符合用药需要。
如地黄功在凉血宜生用,补血则选用炮制品熟地黄。
何首乌生用泻下通便,制熟后则以补益肝肾见长等。
有利于制剂和贮藏。
如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及某些种子类药物粉碎处理,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制成各种剂型。
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焙、炒干等干燥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等。
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尽量保留药用部位,保证药物的有效和安全性。
如多数植物药需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去毛,远志去心等。
名词沿革
中药炮制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其中有“细切”“削”“剡”等炮制用语。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提出了“炮炙”一词,已有乌头、石韦、半夏、麻黄、肉桂、乌梅、大黄、苦杏仁等70余种中药材采用炮、炙、烧、蒸、煮、去心、去皮、去毛、去瓤、㕮咀、切、泡、浸、洗等法炮制。
至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记述和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系中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蒸、煮、炒、焙、炙等多种炮制方法,并对使用辅料炮制药物比例作出了规定,对中药炮制的发展影响甚大,其中许多炮制方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至唐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合和”专章中,指出临床用药“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之者殃……诸经方用药,所有烧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大多列有“修治”一项,既收列前人记载,又介绍当时的炮制经验。
清代张仲岩的《修事指南》载:“凡修事各有其故,因药殊制者一定之方,因病殊制者变化之用。又须择地择人谨慎其事。”这也就形成了炮制的多种称谓。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周帧祥,唐德才.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