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Ulcer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外科
名词解释
疮面破溃的疮疡。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疮疡破溃者,称为溃疡。
临床表现
疮疡破溃,皮肤黏膜不再完整,病灶内部与外界相通。
疮面色红润泽,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肉芽鲜红,知觉如常,疮口易敛,此为阳证溃疡。
疮面色暗无泽,脓液稀薄,腐肉不脱,肉芽苍白,知觉迟钝,疮口不敛者多为阴证溃疡。
现代医学范畴
溃疡为中医与现代医学共有病名,但范畴多有出入。现代医学根据皮肤黏膜病损程度细化分为糜烂和溃疡。糜烂仅累及上皮浅表层,而溃疡至少累及真皮层或粘膜全层;而在中医中只要是皮肤黏膜破损的疮疡都是溃疡,因此中医的溃疡所含范围较广。
病因病机
疮疡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行破溃,疮破脓流,毒邪外泄,耗伤正气,此为疮疡的溃后期,溃后期的疮疡称为溃疡。溃疡亦可为加快疮疡的治疗,由医者切开引流而成。
由于病患体质不同及正邪阴阳斗争,溃疡多有阴阳之分。根据溃疡的形态、分泌物及累及程度又可细分为化脓性溃疡、压迫性溃疡、疮痨性溃疡、岩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
辨证论治
疮疡发展到溃疡时,邪毒之气随脓血排出,正气斗邪已久已伤,无力御邪外出,病邪斗争,气血亏损,疮口气血难行,新肉不生,腐肉不去,疮口易久溃难敛,此期多用补法,以扶正祛邪,加快病情愈合,但需小心闭门留寇,预防病情反复。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