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英文名称:Toxin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因辨

古籍摘选

毒者,邪蕴蓄不解之谓。(《匮要略典•卷上•百合狐惑阴阳病证治》)

名词解释

导致机体阴阳平衡严重失调,对机体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的病理因素。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毒邪,简称“毒”,泛指一切强烈、严重损害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致病因素。凡恶物皆可称毒。

毒邪的形成

外来之毒。来源于自然界,多为天时不正之气所感,或起居接触,或外伤感染等侵入人体所致。其形成与时令、气候、环境有关,具有外感性特点。如疫毒、热毒寒毒湿毒,以及梅毒蛊毒、瘴毒等。
内生之毒。由饮食失宜、七情内伤痰饮、治疗不当等原因引脏腑功能失调,毒邪郁积所致。如食毒、药毒、毒、毒、伏毒、瘀毒、痰毒、胎毒等。

毒邪的致病特点

不同的毒邪致病特点不同,其共性可概括如下。
毒性暴戾,损伤形。
毒邪致病,多发病较急,传变较快,扰及神明,病势危重,可见壮热恶寒神昏谵语、烦躁、呕吐泄泻、出血、紫癜、黄疸等症,甚至死亡。
毒邪致病,常损伤正气,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生理功能异常和形态结构破坏;或伤及肌肤、血脉形体,导致疮疡肿,筋伤骨坏,血浸淫等。
致病广泛,复杂多变。
毒邪致病,常兼挟其他病邪,侵犯部位广泛,导致多种疾病发生。邪气蕴结,形成毒邪后,又作为新的病因,使病情更加复杂多变。
如毒易化热化伤阴败血,多见高热出,口渴舌干便秘等症;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致出血;热盛肉腐,则为疮疡痈肿。
顽固难愈,症状秽浊。
毒邪蕴积,易成痼疾,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日久,则病多缠绵,难以治愈。
如瘤毒致病,结为癥积,形成痼疾。毒邪致病,郁积日久,可见皮肤、黏膜等的黏、糜烂、溃疡等秽浊不清的表现。
传染流行,病状特异。
某些毒邪致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或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易于流行。一毒一病,如疫毒、毒等。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
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毒邪的形成
毒邪的致病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