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Cancer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各科—外科
名词解释
以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中医外科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岩是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
临床表现
岩,多发于中老年人。
临床特点为局部肿块质地坚硬,推之不移,形如岩石,表面凹凸不平,肤色不变,局部肿块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味臭,疼痛剧烈,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岩之为病,外因乃感受六淫之邪或受到环境污染,内因归于正气不足以及受七情所伤。
核心病机是机体正气不足,感受邪毒侵袭,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痰毒凝聚等胶合,日积月累导致岩的形成。
其主要辨证特点为本虚标实,其中正气亏损为本虚,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实。
日常调护
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毒性物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不要情志过极,七情过度;
合理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科学饮食,加强营养,杜绝不良嗜好;
对于肿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名词沿革
古代的“岩”“喦”“巖”等字义与“癌”相通。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记载“瘤”;《素问•本病论》《灵枢•刺节真邪》分别记载了“丹瘤”和“昔瘤”;“癌”字最早见于宋代《卫济宝书》,《仁斋直指方》最早描述了“癌”的症状;历代医家有描述相对应部位的恶性肿瘤的描述,如“噎膈”可对应食管癌、贲门癌,“胃反”可为“胃癌”,“癥瘕积聚”可包涵各种脏器肿块等等。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陈红风等.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