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Decocting Pieces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方剂学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中药饮片、中药材和中成药是中药的三种主要商品形式。中药饮片直接入药,且又是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的原料,故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症治病、预防保健的疗效和用药安全。
饮片的含义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一直缺乏明确的定义,人们把天然药物、中药材、中草药等与中药饮片相混淆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饮片的药用价值和质量标准。
自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开始,我国明确规定中药饮片是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至此,将中药饮片和中药材区分开来。其意义有三:
强调了中药饮片作为处方药的法定地位,其生产、经营、流通和监督均受到处方药管理相关法规的限制。
明确了中药材不可直接入药,必须经过炮制,中药制剂生产所用的原料也必须是中药饮片,而不是药材。
明确了性味归经等属性是中药饮片的属性,而不是药材的属性。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需要,应合理选择不同炮制工艺制备的不同规格的中药饮片。
明确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两个独立的品种,从而保证饮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炮制是饮片加工的核心
中药饮片区别于中药材的关键在于炮制,古人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过程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现代统称为“炮制”。
炮制的过程,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采取的净制、切制、炮炙(如炒、炙、煅、蒸、煮、炖)等制法。
炮制对饮片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纯净药材、分捡除杂。
使饮片便于称量和调剂制剂。
引起中药“质”的变化,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引起药性和功效的改变,增强饮片的临床疗效或便于定向用药,如麻黄、款冬花蜜制能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
纠正药物的偏性,扩大应用范围,如大黄专治下焦病变,经酒制后也可治上焦病变。
减少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如姜制半夏等。
减少水分,便于贮藏。
名词沿革
起源:南宋著名学者周密《武林旧事》一书提到从事“熟药圆散,生药饮片”的作坊,这是首次出现“饮片”一词,但此时并未利用饮片配方入药。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撰的《世医得效方》中,供汤剂使用的中药如绵附子要“炮,去皮脐,薄切片”、当归“净洗,薄切,干称”,说明在元代后期逐渐出现了片状的饮片。
发展: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详细记载了饮片的加工方法,但也指出当时的饮片在干燥等方面工艺尚不过关,储藏过程中易发生变质,应用时需现剉。明代后期缪希雍的《炮炙大法》中,在各个药物专项下不再提出要“旋剉应人”,提出药物先加水软化,再进行切片,继而干燥的过程,已与现代饮片炮制工艺无异。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中注:“按:柴胡所用甚多……,药肆中俱切为饮片,其实真柴胡无几……”说明在清代药肆中售卖的均为饮片。到民国王一仁所著的《饮片新参》一书,前言中注明全书各药皆从药肆中购饮片,说明“饮片”已经普及流行。
创新: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式饮片陆续出现,如中药颗粒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