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剂量

英文名称:Dosage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中药学

古籍摘选

然补则补矣,仍当酌其剂量,譬之饮酒者,能饮一勺,而与一升,宜乎其至于困也;使能饮一斗,而与一合,其真蚍蜉之撼大树耳。(《景岳全书·须集伤寒典(上)·补中亦能散表》)

名词解释

药品的使用分量。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剂量是指临床用药的服药分量,现主要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用来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古今换算

剂量是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曾采用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合、升、斗等)等多种计量方法量取不同的药物。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自明清以后,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关系,即1市斤=16两=160钱;直至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统一采用公制计量,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更好理解古方的配用,需明了以下近似值换算规则,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1厘=0.03g。
一般中药的常用量为5~10g,部分用量较大的可以是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剂量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再逐渐加量。花叶皮类药材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用量宜大,干品药材用量应小。
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同样药物,入汤剂要比入丸散剂的用量大些;单味药单行使用,比配伍使用剂量要大些;在方剂中,君臣药比佐使药物用量要大些。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人、小儿、产后妇女和体质弱者要减少用量;成人及体胖壮者用量宜重。病情轻、病程长、病势缓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程短、病势急者用量宜大。
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苦寒降药用量宜重。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周帧祥,唐德才.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高学敏,钟赣生.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
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古今换算
剂量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