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选
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名词解释
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脉中运行,内而濡养脏腑,外而流行肢节,布散周身。
血的生成
血的生成与脾胃、心、肺、肝及肾等脏器相关。
肾精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一切功能活动提供支持,肾精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主要来自于水谷精微,水谷在胃中受纳与腐熟,脾发挥运化功能,将其转化为精微物质和津液。
脾又通过升清功能,将精微物质转送到肺,与肺吸入的轻清之气相结合,最终送到心中,“奉心化赤而为血”。
在血的生成过程中,肝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肝主疏泄,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
血的运行
血主要在心与脉中运行,其运行需要一定的条件。血液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密切相关。
首先需要心气的推动,脉道的完整。
肺可以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行则血行。
脾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血溢出脉外,肝又能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血的功能
血为富含营养的有形物质,为脏腑组织器官提供养分,承载转输气和代谢物。机体生命活动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血在脉中,布散周身而发挥作用。血液亏虚,会出现面色苍白、爪甲色白、毛发枯槁等症状表现。
血能载气,血有形,气无形,无形之气依附于有形之血,血既可以养气,也可以载气。
血还能将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转运至体外。
血也有养神的作用,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思考、运算及判断等神志活动都要以血为物质基础。血液不足,神失所养,轻者见烦躁、健忘、多梦、失眠,重者会出现神志恍惚、昏迷或谵语等病症。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