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even Emotions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因
古籍摘选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
名词解释
人之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应。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情志活动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脏腑精气功能活动的在外表现为七情,七情太过又可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五脏精气决定五脏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化气,气又化为神志。
情志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气血运行是否通畅,对情志活动有重要作用。若五脏阴阳气血失调,则可导致情志异常。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情志变化影响脏腑功能
情志活动与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如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超出人的适应能力,或内脏精气虚衰,气血失和,均可引起七情失常,又进而影响相应脏腑功能,导致发生各种疾病。
如大喜、大惊则伤心,大怒伤肝,若过度思虑则伤脾,恐惧过度可伤肾,悲忧过度则伤肺。如郁怒太过,可致肝气郁结,见两胁胀痛,胸闷抑郁,善太息等表现。女性可见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癥瘕等病症。
七情与心肝脾关系密切
心藏神,各种情志活动都由心神所统帅,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如张景岳《类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又藏血,调节气血运行,因而肝在调节情志活动方面有重要作用。
脾藏营舍意,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志为思,主思虑、记忆等神志活动。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