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选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篇》)
名词解释
胆的精气,表现为胆分泌与排泄胆汁及主决断的功能活动。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胆气为六腑之气中的一种,也是周身之气分布在胆腑的部分,胆生理功能主要通过胆气来实现。
胆为中精之腑
胆为空腔脏器,形态上与腑相同,因此属于六腑之一,其中藏有精汁,与六腑又有区别,因此又被称为中精之腑。
胆之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肝之余气转化为胆汁,贮藏在胆腑中,其排泄受肝脏的控制。肝主疏泄,将胆汁有序排送到肠道内,发挥其消化功能。
若肝气疏泄异常,则影响胆汁的生成与排泄,导致黄疸等病症。胆腑蕴热,会导致湿热相合,出现口苦等症;胆汁排泄不畅,与热相合,久而久之,煎熬为石,凝结成胆囊结石。
胆主决断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腑,主决断。
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经过细致缜密的思考,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胆气在最终的决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胆气充足,则可以迅速做出判断;若胆气不足,则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胆气异常治疗
胆气之病变以胆腑湿热与胆气亏虚为主。肝气疏泄异常,影响胆气,则气机郁滞,容易导致胆汁排泄异常。
胆为阳腑,其热内盛,逼迫胆汁不循常道,容易出现黄疸,治疗当疏肝利胆,常用药为茵陈、大黄、栀子、滑石等。
胆腑郁热,上犯于口,出现口苦心烦等临床表现,治疗当清泄胆火,常用栀子、黄芩、龙胆草等药物。
胆汁煎熬日久形成结石需要化石,常用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等药物。
胆气亏虚,容易导致胆小怕事、思虑不决、兴趣减低,若兼夹痰湿则容易出现身体倦怠、心烦眠差等症,称为胆郁痰扰,治疗当利胆化湿,常用方为温胆汤。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