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Diagnostics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诊察病症,推断病情,辨别证候,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包括诊断方法、辨证思维、诊断综合运用及病历书写等相关内容。
诊断方法主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收集患者病情的基本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当体现人文关怀。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对四诊收集到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患者就诊时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判断,得出证候类型,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其认识人体与疾病时,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认为疾病是整体平衡的失调在某一局部的体现,如咳嗽不单纯是肺的问题,五脏六腑皆会令人咳嗽。其在诊察疾病时,具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等特点。
司外揣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通过诊查外部的象征,便有可能得之内在的变化。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外部征象去推及内脏的病症,如耳鸣如蝉归属于肾虚,面色发青归属于寒邪。
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判断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中医诊断学通过诊察局部来推及机体整体的情况,类似于今日之全息定律,如寸口脉诊推知全身的气血情况,舌诊可知五脏六腑气血之盛衰。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如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若面色晄白则可推知为血气亏虚,面色红则可推知脏腑有热。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