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选
脾藏意。(《素问·宣明五气篇》)
名词解释
意念。获得印象,形成记忆。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脾藏意
《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主要指记忆、意念。记忆是人的头脑存储了过往的经历与经验,形成稳固的印象保存下来,在需要时再调动出来的一种神志活动。《灵枢·本神》又云:“脾藏营,营舍意。”记忆能力的强弱与脾意密切相关。
一切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皆为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意”的活动因而受到脾气的直接影响。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神有所养,意得以藏,则思维敏捷,思路顺畅清晰,记忆力强。反之,若脾气不足,化源减少,气血亏虚,神失充养,意无所藏,则思维迟钝,健忘,记忆能力减弱。
脾之志为思,主思虑,思与意都与思维有关,二者同为脾所主,因此也有密切的联系。思之太过与不及均可以伤意。人若忧愁不解,反复思虑,或过于焦虑,所思不遂,都可以伤脾、伤意,而出现神志恍惚、善忘、神思不守等表现。如果脾气亏虚,也可出现痰湿内盛,而致清窍失养,神不能得到正常滋养,使记忆能力逐渐下降而表现为健忘。因此许多健忘的患者多见有脾虚湿阻的征象,可采用化痰健脾之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