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allow Complexion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诊断学—望诊
常见病证: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古籍摘选
脾病则面色萎黄。(《中藏经•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望面色
望面色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属于四诊中的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面部颜色和光泽变化。很多疾病在面部颜色上都会有明显不同于正常的表现,这是中医判断疾病性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面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因此,望面色又称五色诊。
面色萎黄的病机
面色萎黄,症状名。指面部表现出枯萎晦黄的颜色,是一种病色。《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色主病的理论,五种面色与五脏一一对应,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脾在五行属土,土主黄色,故脾病多见黄色。
面色萎黄,主要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有关。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再将化生的水谷精微输送到身体各处,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一般将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如果脾气不足,则运化水谷、水液的功能失职,体内的气血来源减少,不能正常充养机体,日久则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以面色表现为萎黄。
如果病人的面色萎黄,枯槁晦暗,没有任何光泽,色如黄土,或者如枳实的颜色,则考虑为脾的真脏色外露,预后不良。
面色萎黄的表现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的病人,除了有面部萎黄的症状外,同时还常见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肢体乏力、容易疲劳、少气懒言等表现。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