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病色

英文名称:Morbid Complexion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诊断学—望诊
常见病证脏腑病变,未衰或衰败

古籍摘选

五脏和平而安于胸中,则其正色自致,病色不见,明堂必然清润,此五官之所以有辨也。(《类经•色藏部位病易难》)

名词解释

病色是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人体的疾病信息,来研究、诊察疾病,辨别候。望色是望诊的主要方法,其中望病色是一个重要内容。

病色的概念

病色,是指人体疾病状态时所呈现的皮肤色泽,以面部表现最为明显,故多指面色。病色区别于常色,也就是说和正常面色不同的就是病色。
人体肤色能够呈现出比较柔润的光泽,有赖于精气的充分滋养,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才能化生充足的精气,所以皮肤的光泽程度能够反映脏精气的盛衰。
病色可以有晦暗枯槁者,可以有鲜明暴露者。晦暗是指皮肤枯槁,颜色晦灰暗,没有光泽,说明脏腑精气衰退,胃气不能上荣于面部,外荣于皮肤,因而显现晦暗之色。暴露,是指面部出现某种异常明显的颜色,说明对应脏腑的病色或者是真色显露于外。

病色的善恶

由于病情轻重不同,光泽也有不同变化,所以病色又有恶善之分。善色指肌肤的颜色光泽度比较好,说明脏腑功能尚好,这种病色表示预后良好;恶色则指肌肤的颜色光泽很差,晦暗枯槁,说明脏腑精气衰败,往往预后不良。区分善色和恶色,是观察病色的关键。
病色的善恶动态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顺逆变化,如果由善色转恶,是病情加重;由恶色转善,为病有转机,可能好转、痊愈。

临证举例

古代医家通过总结大量的临床经验,现五色不仅与各自对应的脏腑病变有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邪的性质。例如,热证病人会出现面色通红,这一病色显露于外,说明疾病的性质属热;而病病人见面色黧黑暴露,枯槁没有光泽,这是肾脏的真脏色外露。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
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病色的概念
病色的善恶
临证举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