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足少阴肾经


英文名称:Kidney Meridian(KI)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经络

古籍摘选

足少,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膈,入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灵枢•经脉》)

名词解释

足少阴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小趾下端,走向足心涌泉穴,沿下肢内侧至耻联合部,内行至肾及膀胱,再返回耻骨联合,于腹部和胸部上行至第一肋与锁骨下缘之间凹陷中的俞府穴,每侧共27穴。

经名由来

阴阳学说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内为阴,外为为阴,为阳。走行于人体内侧(腹侧面),隶属于一脏者,命名为阴经;走行于人体外侧(背侧面),隶属于一腑者,命名为阳经。
经脉中,阴气轻重、阳气强弱有别,因此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太阴、阴、少阴,代表阴由轻到重;太阳、少阳、阳明,代表阳气由强到弱。
上为手,下为足。走行于上肢的经脉,经名前冠以“手”字;走行于下肢的经脉,经名前冠以“足”字。
足少阴肾经之脉,走行于下肢内侧后缘,故属足三阴经之一,该经隶属肾脏,故名肾经,该经在三阴经中阴气最重,故名少阴。
经脉循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表里,上接足太阳膀胱经,下接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胸腹部任脉两侧。

主治病证

足少阴肾经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症见咳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以选择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通过针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经上腧穴

足少阴肾经一侧有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症状自查

本经异常可出现以下症状: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生活经验

肾为先天之本,该经为重要的保健经络。家长为小儿循经轻轻推按,可以增强小儿体质,促进生长育。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梁繁荣.针灸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
经名由来
主治病证
经上腧穴
症状自查
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