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tomach Meridian(ST)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经络
古籍摘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灵枢•经脉》)
名词解释
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内起于鼻外缘,上行至眼眶下缘的承泣穴,然后下行至上龈,绕口环行而上达颞部发际的头维穴,由此进入体内,止于神庭;其面支由大迎进入体内,下行通过横膈,属胃络脾,其锁骨上窝支沿锁骨中线下行到腹股部的气冲,在前侧沿股骨外缘至膝,止于第二趾端外缘的厉兑穴;其胃支在体内下行至脐,止于气冲;其胫支从足三里沿腓骨下行止于中趾外侧;足背支从冲阳下行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每侧各45穴。
经名由来
阴阳学说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走行于人体内侧(腹侧面),隶属于一脏者,命名为阴经;走行于人体外侧(背侧面),隶属于一腑者,命名为阳经。
经脉中,阴气轻重、阳气强弱有别,因此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太阴、厥阴、少阴,代表阴气由轻到重;太阳、少阳、阳明,代表阳气由强到弱。
上为手,下为足。走行于上肢的经脉,经名前冠以“手”字;走行于下肢的经脉,经名前冠以“足”字。
足阳明胃经之脉,走行于下肢外侧前缘,故属足三阳经之一,该经隶属胃,故名胃经,该经在三阳经中阳气最弱,故名阳明。
主治病证
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症见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口渴、咽喉肿痛等。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以选择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通过针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