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Cataract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眼科
古籍摘选
圆翳内障证:黑睛上一点圆,初患之时,但见蝇飞蚁垂,薄烟轻雾,先患一眼,次第相牵,若油点浮水中,日中看之差小,阴处看之则大,或明或暗,视物不明,医者不晓,以冷药治之转见黑花。(《张氏医通·内障》)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圆翳内障是指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最终可导致失明的眼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渐进性下降。可一眼或两眼先后或同时发病。病程一般较长。
疾病特点
自觉症状:视物模糊,或视近尚明而视远模糊,或眼前可见固定不动的黑影,或视一为二,或可有虹视等。
眼部检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病程越长视力下降越明显,混浊在瞳神部位视力多有下降,最终视力可仅为手动或光感。晶珠可见不同程度的混浊。在病变早期,用药物散大瞳神,可见晶珠周边呈点状或冰凌状混浊,后渐向中心发展而全混浊;或如“四边皆白,中心一点微黄色”,即古称白翳黄心内障,今所称之晶状体核混浊,所谓核性白内障。瞳神展缩正常,正如古称瞳神“阴看则大,阳看则小”。
现代医学范畴
圆翳内障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其发生与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病机
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精血亏损,不能滋养晶珠而混浊;或阴血不足,虚热内生,上灼晶珠,致晶珠混浊。
年老脾虚气弱,运化失健,精微输布乏力,不能濡养晶珠而混浊;或水湿内生,上泛晶珠而混浊。
肝热上扰目窍,致晶珠逐渐混浊。
治则治法
初患圆翳内障者可用药物治疗,控制或减缓晶珠混浊的发展。
晶珠混浊程度较甚或完全混浊者,或患者感觉到晶珠混浊已影响生活或工作时,应行手术治疗。
预防调护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应根据术式选择的不同,采用不同体位。如白内障针拨术后的患者宜半卧位,以后少做低头动作,避免晶珠脱出于前房,并生他症;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的患者宜卧位或半卧位,以免玻璃体脱入前房;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的患者术后即可行走,但仍不宜做剧烈活动。
白内障术后患者应多食清淡而富于营养的食物及水果,少食辛辣炙博之品。
为防止圆翳内障的发生,在阳光较强的热带或沙漠地区工作时,宜戴墨镜或防护眼镜以保护眼睛。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彭清华.中医眼科学.第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