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乳痈


英文名称:Acute Mastitis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外科

古籍摘选

乳痈有热,三里主之。(《针灸乙经·妇人杂病》)

名词解释

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乳痈是以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的一种乳房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表现

乳房结块,红肿热痛,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现代医学范畴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因产后乳汁淤积,或乳头破损,黄色葡萄球菌等沿淋巴管、乳管侵入乳房,继感染而成。

病因病机

乳头属于足厥阴肝经疏泄,能调节乳汁分泌。新产伤,肝失所养,若忿郁闷,肝气不舒,则肝之疏泄失畅,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
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血化生,饮食不节,中积热,或肝气犯胃,肝胃失和,郁热阻滞乳络而发痈肿。
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或因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乳汁排出不畅,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新产体腠理疏松,容易感受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气从乳窍吹入,或乳头破碎,外邪乘隙而入,导致邪热蕴结于肝胃之经,闭阻乳络,热盛肉腐。

辨证论治

本病应强调及早处理,以消为贵。注重疏络通乳,避免过用寒凉药物。积极配合使用多种外治法。
型:肝胃郁热证
证候: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排乳不畅,皮色不变或微红;伴恶寒发热,纳谷不馨,胸闷呕恶,头痛楚,大便干结等;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浮数或弦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代表方:瓜蒌牛蒡汤加减。
药物组成:常用瓜蒌仁、牛蒡子天花粉黄芩陈皮栀子连翘皂角刺金银花青皮柴胡、生甘草等。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漏芦王不留行路路通等通络下乳;恶露未净者,加当归益母草等养血活血。
证型:热毒炽盛证
证候:乳房肿痛加重,结块增大,皮肤焮红灼热,继之结块中软应指,或脓出不畅,红肿热痛不消;伴口渴饮,壮热不退,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托里透脓。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药物组成: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生黄芪、皂角刺、连翘、白芷、天花粉、陈皮。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证型:气血凝滞证
证候:乳房皮色不变或暗红,日久不消,结块质硬,微痛不热;舌质正常或瘀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疏肝活血,温散结。
代表方:四逆散鹿角片、桃仁丹参等。
药物组成:常用柴胡、桃仁、赤芍、鹿角片、制香附、丹参、益母草、路路通、甘草等。
证型:正虚邪滞证
证候:溃后乳房肿痛减轻,脓清稀,淋漓不尽,日久不愈,或乳汁从口溢出;伴乏力面色少华,或纳谷不馨,低热不退;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生肌。
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加减。
药物组成:常用党参白芍川芎、当归、白术、金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漏乳者,加山楂麦芽回乳。

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避免辛辣之品,均衡营养,不能偏废。
哺乳时要格外注乳头的保护,每次哺乳后排空乳汁,防止淤积。
新产妇人,应及时下乳,可采取按摩方式,疏通乳络。
保持情舒畅,是预防的重点,情失调,百病丛生。

名词沿革

本病有“乳痈”“妒乳”“吹乳”“乳发”“乳毒”“乳疽”等记载。《内经》“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神医秘传》载乳痈“初起,时发寒热,先痛后肿”。《肘后备急方》“妇女乳痈妒肿”。《针灸甲乙经》“乳痈有热,三里主之”。《太平圣惠方》“妇人乳痈,汁不出,内结肿,名为乳毒”。《外科启玄》“乳肿最大者曰乳发,次曰乳痈,初发即有头者曰乳疽,有孕为内吹,有儿为外吹”。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
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范畴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名词沿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