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直立性低血压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 直立性低血压是指由于体位的改变,出现以自主经功能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综合征。

  • 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群,男性为女性的3~4倍。

  • 直立性低血压按病因分可为5类:原因不明的直立性低血压、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药物和交感神经截除术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平卧位性低血压综合征、其他情况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

  • 直立性低血压可表现为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全身无力等。

  • 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 直立性低血压可并心绞痛、冠状动脉不足等疾病。

  • 单纯的直立性低血压,一般预后良好,如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者则预后较差。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心血管内科或内科

为什么会得直立性低血压?

与多种因素有关

  •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 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营养不良等。

  • 药物。

  • 怀孕后期、长期卧床。

常见高危因素

  • 体位改变的速度。

  • 所处时段(上午容易发生)。

  • 长期卧床(血压自稳功能受损)。

  • 环境温度(热天、暖、热澡)。

  • 胸内压升高(排尿、排便、咳嗽)。

  • 进食或饮酒。

  • 体力劳动。

  • 姿势和体位(向前弯腰、腹部受压、盘腿、下蹲、腓肠肌泵功能的作用)。

  • 药物。

怎么知道得了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坐位或蹲位转为站立位时血压显著降低,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直立性低血压?

确诊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体格检查和倾斜试验。

  •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是了解血压变化,对诊断的义重大。

  • 体格检查,主要是为了观察患者有无性体征,可初步判断病情。

  • 倾斜试验可确定是否是体位所造成的。

医生是怎么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

医生诊断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 体位改变,可发生低血压。

  • 站立3分钟观察其血压变化,若收缩压至少下降20mmHg,或舒张压至少下降10mmHg,而心率不增加,则可诊断。

  • 可出现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全身无力等症状。

  • 头高位倾斜试验时引起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直立性低血压需与多系统萎缩进行鉴别。

怎么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对于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可采取对症性治疗。

一般治疗

  • 体位改变要慢,切忌突然坐起或站立。

  • 避免诱发血压降低,慎用影响血压药物。

  • 多采用交叉双腿、蹲位、压迫腹部、前倾可能会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

  • 穿束腹紧身裤和弹力袜能增加回心血量。

  • 在床上头部和躯干较腿部抬高15°~20°。

  • 增加水和盐分摄入。

  • 进食后低血压者,可少食多餐,饭前喝水或咖啡。

药物治疗

可给予氟氢可的松米多君促红细胞生成素去氨加压素麻黄素、消炎痛等药物。

直立性低血压有哪些危害?

  • 直立性低血压引起黑矇、头晕、乏力等症状,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易因此导致身体外伤、骨折等发生,严重者可引起心绞痛、冠状动供血不足等并发症,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的健康事件。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 直立性低血压治疗后的效果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 患者年龄较小,没有心方面的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反复、多次晕厥发作的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者预后欠佳。

怎么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 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幅度应小,不应立即站起或转身等。

  • 老年人不宜蹲位如厕,从蹲位或坐位到站立宜慢,可以扶扶手或扶其他物体慢慢站起。

  • 老年人避免长时间站立,服用降压药或其他药物时更要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 加强体育锻炼,坚持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提高心血管的储备功能和反应性。

概述

性直立性低血压属少见病,其临床特征为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晕厥率固定(即直立时心率无相应增加)无勃起功能障碍和夜尿等,称为“自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本病有中枢经系统弥漫性变性,以脊中间外侧柱为明显,可侵犯苍白球黑质小和丘脑等部位,而交感神经功能碍仅为神经系统病损的一部分。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自主神经发生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阻断了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弧所致。直立性低血压除上述原发性外,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结核、脊髓横断性损害、脊髓空洞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联合变性、震颤麻痹等。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
3.药源性
服用神经节阻滞药、降压药、管扩张剂等。
4.自主神经病
如交感神经手术后。
5.其他
淀粉样变、严重贫血恶病质、久病卧床等。

临床表现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是卧位时血压正常,直立时血压迅速而显著降低,收缩压降低超过30mmHg,舒张压降低超过20mmHg,但心率无变化。血压降低可产生一系列脑缺血、缺表现,轻者直立时逐渐发生眩晕;重者立即发生晕厥,被迫长期卧床休息,卧下后眩晕或晕症状能缓解。此外,可出现自主神经损害的症状,如皮肤干燥,出汗少,排尿、排便障碍,性欲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等。本病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部分病例可逐渐出现眼外肌麻痹、肢体僵硬伴粗大震颤、表情呆板、动作迟钝和慌张步态等椎体外系损害症状;步态蹒跚、共济失调、语言不清、眼球震颤等小脑受损的症候;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神经反射性、发音困难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少数病人有感觉异常、智能减退现象。这一类病人因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也称为中枢型即Shy-Drager综合征。若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仅有直立性低血压和周围自主神经功能不全者,称周围性直立性低血压病。

检查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应做相应的内分泌功能及激素检测。血常规化验,如有红、白细胞的改变,有助于诊断。
1.心电图有无心律和心率的变化,有无ST-T的改变,有无病理性Q波。
2.超声及外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源性低血压的诊断。
3.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可明确外周血管疾病及心脏疾病。
4.X线检查,通过胸片检查,观察有无肿块压迫外周大血管。
5.脊髓造影,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诊断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应注以下几点:
1.部分病人直立性低血压不是即刻发生,需站立1~3分钟后才发生。怀疑本病时,至少要等待5分钟。
2.正常人起立时也会发生短暂的血压下降,但波动不大,在1~2分钟内恢复,不要误诊为本病。在晕厥方面,除本病外,应除外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颈动脉过敏、排尿性晕厥和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症所致的晕厥。
3.低血压患者主要为脑供血不足的表现,而内分泌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低血压则伴有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症状。

并发症

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可出现黑蒙、眩晕甚至晕厥等,严重者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并发症。

治疗

1.起床走动及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淤积。
2.饮食方面除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外,可适当增加食盐量以增加血容量。
3.中药可按低血压病处方随症加减。
4.药物治疗,地塞米松左旋多巴谷维素等。其他支持疗法,如三磷腺苷(ATP)、辅酸A、泛癸利酮(辅酶Q10)、肌苷、维生素B族也可选用。

危害

年龄在60岁以下,没有心脏病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一般预后良好。直立性低血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等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的并发症。

预防

1.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疾病。
2.对老年人的体位性低血压,在起床走动及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
3.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液淤积。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什么是直立性低血压?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直立性低血压?

怎么知道得了直立性低血压?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直立性低血压?

医生是怎么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

直立性低血压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并发症
治疗
危害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