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蛛网膜下腔出血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好年龄为40~60岁,男女比例为1:1.6。

  • 脑的表面有三层膜,由外到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空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出血,血流入蛛网膜下腔,则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症状为剧烈头痛、恶呕吐、烦躁不安、头晕意识障碍等不适。

  • 患有本病后不仅头痛难忍,无法集中注力,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病情加重还可出现意识碍,引起脑部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癫痫发作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 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总体预后不佳,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接近50%。可出现偏瘫瘫痪记忆力下降痴呆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急诊科、经外科或外科

为什么会得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某些其他因素也可诱发本病。

怎么知道得了蛛网膜下腔出血?

典型症状

  • 剧烈头痛。

    • 突然发作。

    • 感觉头要炸开一样。

  • 恶心、呕吐。

  • 烦躁不安。

  • 头晕。

  • 意识障碍。

其他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CT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腰椎穿刺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 CT检查

    • 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在发病48小时以内,CT可以明显观察到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 1周以后,颅内血液逐渐吸收,CT检查的敏感性降低。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尺寸、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血管痉挛。

    • 还可检查动静畸形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侧支循环情况。

    • 还可以帮助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 磁共振成像

    可以帮助排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等疾病。

  • 腰椎穿刺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化验帮助诊断。

医生是怎么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部僵硬等不适。

  • 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或腰椎穿刺发现血性脑脊液,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脑膜炎偏头痛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脑卒中等疾病也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意识障碍等不适,不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分,需要通过CT等检查进行鉴别。

  •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怎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医生会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为了预防再出血。如果存在动脉瘤、颅内动脉畸形,以手术治疗为主。

  • 手术治疗消除动脉瘤,可有效防止脑部再出血,常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动脉瘤夹闭术。

  • 对于颅内血管畸形者,常采用脑动静脉畸形整块切除术、供血动脉结扎术、γ-刀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危害?

  • 患有本病后头痛难忍,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

  • 病情加重还可出现意识障碍,引起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癫痫发作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 本病经过治疗,也可能会存在偏瘫、瘫痪、记忆力下降、痴呆、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后的效果会怎样?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后的效果与病因、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是否存在并发症、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有关。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总体预后不佳,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接近50%。

  • 可出现偏瘫、瘫痪、记忆力下降、痴呆、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怎么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 戒烟限酒。

  • 积极治疗高血压,避免情绪波动,有效控制血压。

  • 发现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要及时治疗。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管突然破裂,血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可分为自性(大约占脑血管外的15%,多见于30~70岁)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

1.最常见原因
颅内动脉瘤和脑(脊血管畸形,大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
2.其他原因
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血液病、动闭塞、颅内肿瘤卒中和混合性原因。
3.罕见病
包括钩端螺旋体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Ehlers-Danlos综合征、主动脉弓狭窄、多囊肾和Amphtamine动脉炎等,口服避孕药和滥用药物也可引起。

临床表现

1.出血的三联征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
2.出血前(特别是动脉瘤破裂前)的先兆症状
可表现为头痛、嗜睡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经麻痹)、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和项背部疼痛。
3.出血的典型表现
突发的性质不确定的剧烈头痛(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恶、呕吐、神经系统功能碍(包括脑神经麻痹)和颈项强直
4.出血当时的症状
可有剧烈头痛、畏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可有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半数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精神症状,以一过性意识障碍为多见,20%~30%合并脑积水,出血后1~2天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5.神经功能损害
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多提示同侧颈内-后交通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瘤;20%可有偏瘫
6.癫痫
以大脑中动脉(MCA)瘤术后常见。
7.脑血管痉挛征象
以起病后第1周多见,可有短暂性局限性定位体征、进行性意识障碍、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和脑血管造影示血管痉挛变细。
8.心律失常
约半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心电图改变。
9.其他
1%可出现颅内杂音;部分患者可有数日内低热

检查

对有上述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行头CT检查,CT性、颅压不太高者可谨慎行腰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明确病因,不能行DSA者可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也可作为诊断和监测的手段。
1.CT
显示脑沟和脑池内密度增高,脑(室)内血肿、脑积水、脑梗死水肿,增强CT可显示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肿瘤
2.MRI(磁共振成像
起病24~48小时内难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有助于除外AVM、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肿瘤。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
可用于筛查颈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4.脑血管造影
是诊断脑动脉瘤标准,有助于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常规行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必要时行脊髓动脉造影。
5.腰椎穿刺
适用于CT阴性、临床表现典型典型、预计颅压不太高者可谨慎腰穿,可见均匀的淡血性脑脊液。
6.TCD(经颅多普勒)
为便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可检测颈内动脉颅内段(ICA)近段、MC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一般而言,血流速度高于120cm/s为中度血管痉挛,高于200cm/s为严重血管痉挛。

诊断

本病诊断较易,如突发剧烈头痛及呕吐,面色苍白,冷汗,脑膜刺激征性以及血性脑脊液或头颅CT见颅底各池、大脑纵裂及脑沟中积血等。少数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头痛等临床症状不明显,应注意避免漏诊,及时腰穿或头颅CT检查可明确诊断。
通过病史、神经系统检查、脑血管造影及头颅CT检查,可协助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脑动脉瘤
以40~60岁多见,出血前无症状、少数有动眼神经麻痹,血压正常或增高,复发出血常见且有规律,意识障碍多较严重,脑神经麻痹以第Ⅱ~Ⅵ多见,偏瘫少见,可有玻璃体积血,CT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脑血管造影见动脉瘤和血管痉挛。
2.动静脉畸形
以35岁以下多见,出血前常有癫痫发作,血压正常,复发出血率约为2%/年,意识障碍较重,无脑神经麻痹,较常见偏瘫,可有同向性偏盲,增强CT见畸形血管团,脑血管造影见AVM。
3.动脉硬化
以50岁以上多见,出血前有高血压史,血压增高,可有复发出血,意识障碍较重,脑神经麻痹少见,偏瘫多见,可有眼底动脉硬化,CT见脑萎缩或脑梗死,脑血管造影见脑动脉粗细不均。
4.烟雾病
以青少年多见,出血前可有偏瘫,血压正常,可见复发出血,意识障碍有轻有重,脑神经麻痹少见,偏瘫常见,眼的改变少见,CT见脑室出血铸型或梗死灶,脑血管造影见脑底异常血管团。
5.肿瘤卒中
以30~60岁多见,出血前有颅高压和病灶症状,血压正常,复发出血少见,意识障碍较重,脑室神麻痹以颅底肿瘤常见,偏瘫常见,可有视乳头水肿,(增强)CT见肿瘤影,脑血管造影有时可见肿瘤染色。

治疗

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可应用止血剂、止痛剂、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
1.伴颅内压增高
应用甘露醇脱治疗,可给予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合并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者可行脑室外引流。
2.明确颅内血管病变
如患者条件允许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出血原因并及早治疗。
3.维持电解质平衡
特别注意低血钠。
4.抗纤溶酶药物应用
可降低再出血率,但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
5.预防癫痫
建议出血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但只有发生过癫痫、血肿、梗死和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才建议长期应用抗癫痫治疗。
6.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1)“3H”治疗  即高血容量、高血压和血液稀释治疗,是治疗血管痉挛后脑灌注不足和脑缺血的主要方案,但也可引起脑水肿、心肌缺血低钠血症和多发动脉瘤的其他动脉瘤破裂等风险。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主要作用为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抑制血小板和内皮细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改善微循环,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主要不良反应低血压
(3)盐酸法舒地尔(依立卢)  主要作用为抑制平滑肌收缩最终阶段的肌球蛋白磷酸化,使血管扩张,从而预防和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和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抑制神经细胞变性;主要不良反应为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低血压和贫血
(4)脑池内纤维蛋白溶解  向脑池内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能溶解纤维蛋白团块,减少无症状性和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5)其他  如内皮素拮抗剂、内皮依赖的松弛机制和脑池内缓释系统尚处于试验阶段。

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约70%~80%属外科范畴,需查明原因后尽快予以外科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总体预后不佳,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接近50%。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秒懂视频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蛛网膜下腔出血?

怎么知道得了蛛网膜下腔出血?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生是怎么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会怎样?

怎么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