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颅内血肿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颅内血肿?

  • 颅内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且严重的继性病变。

  • 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 由于创伤等原因,当内的或者脑组织和颅之间的血管破裂之后,血集聚于脑内或者脑与颅骨之间,并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时,颅内血肿因而形成。

  • 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等。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瘤症状所需时间,将其分为三型: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型,3日以后到3周以内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

  • 各型颅内血肿均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慢性血肿可有视乳头水肿。各型颅内血肿引起的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的特点。

  • 主要依靠药物和手术治疗颅内血肿。

  • 部分病例可治愈。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经外科 脑外科

为什么会得颅内血肿?

由于创伤等原因,当脑内的或者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之后,血液集聚于脑内或者脑与颅骨之间,并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时,颅内血肿因而形成。

怎么知道得了颅内血肿?

颅高压症状

各型颅内血肿均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慢性血肿可有视乳头水肿

意识

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的特点。

  • 硬膜外血肿:原发昏迷-中间清醒期-继发昏迷。

  • 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原发昏迷并可逐渐加重,多无中间清醒期。

  • 迟发血肿:血肿常在伤后24~72小时发生,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意识障碍由清醒转为昏迷。

  •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无意识障碍,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可出现精神异常。

体征

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较为表浅的脑内血肿可因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有脑膜刺激征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颅内血肿?

  • 头部X线检查注观察有无骨折线通过脑膜中动脉和静窦沟,一般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 CT扫描不仅可以直接显示血肿大小和部位,还可以了解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及并存的脑挫裂伤、脑水肿等情况,应及早应用于疑有颅内血肿患者的检查。

医生是怎么诊断颅内血肿的?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影像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 硬脑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 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脑受压;

  • 脑内血肿表现为脑挫裂伤区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

颅内血肿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颅内血肿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等。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等,可以明确颅内血肿的类型,明确诊断。

怎么治疗颅内血肿?

处理继发性脑损伤,着重于脑疝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特别是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和处理,以争取最好的疗效。对原发性脑损伤的处理除了病情观察以外,主要是对已产生的昏迷、高热等病症的进行护理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以避免对脑组织和机体的进一步危害。

  • 药物治疗

    若颅内血肿较小,患者无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或症状已明显好转者,可在严密观察病情下采用脱等非手术治疗。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注重昏迷的护理与治疗,尤其是要保呼吸道通畅。 

  • 手术治疗

    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原则上手术治疗,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彻底止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若已经形成完整包膜且有明显症状者,可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术后在包膜内放置引流管继续引流,利于脑组织膨出和消灭无效腔,必要时冲洗。

颅内血肿有哪些危害?

颅内血肿的危害主要是看这个血肿出在哪,整个人的头部,脑部功能非常的复杂,根据他的各种不同的位置,可能出血会导致不同的症状。

  • 如果出血的位置比较关键,比如脑干出血,那么病人可能会很快的陷入昏迷,然后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最后导致血压不稳,呼吸停止等。

  • 如果是机体结区脑出血就说高血压病引起的,常见的基底节脑出血的话,病人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等。

  • 如果是小脑出血的话,病人往往也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导致呼吸停止。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部分病例可治愈。

怎么预防颅内血肿?

  • 本病是由于外伤直接作用于头颅造成,如踢打、坠落或钝器损伤可直接引起。故注意生活习惯,高危工作者,如建筑工人、采矿工人容易造成损伤,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

  • 遇事注意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产生冲突外伤导致本病。

  •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

由于创伤等原因,当内的或者脑组织和颅之间的管破裂之后,血集聚于脑内或者脑与颅骨之间,并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时,颅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s)因而形成。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且严重的继性病变。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及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等。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瘤症状所需时间,将其分为三型: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型,3日以后到3周以内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

病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由于还受到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因此,意识障碍的类型可有三种:①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的昏迷之间有一段识清醒的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小时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③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大多数患者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尿失禁等表现,此时已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2.瞳孔改变
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经因牵扯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应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3.锥体束征
早期出现的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可能是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稍晚出现或早期出现而有进行性加重,则应考虑为血肿引起脑疝或血肿压迫运动区所致。去大脑强直是脑疝的晚期表现。
4.生命体征
常为进行性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由于颞区的血肿大都先经历小脑幕切迹疝,然后合并枕骨大孔疝,故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后才发生;额区或枕区的血肿则可不经历小脑幕切迹疝而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可表现为一旦有了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和呼吸骤停几乎是同时发生。

检查

1.硬脑膜外血肿
CT检查,若发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可有助于确诊。CT检查还可明确定位、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情况。
2.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者,常呈多发性或与别种血肿合并发生。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检查  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确诊。
(2)慢性硬膜下血肿CT检查  如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的增厚与钙化等。
3.脑内血肿
CT检查,在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见到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有助于确诊,同时亦可见血肿周围的低密度水肿区。
4.脑室内出血与血肿
CT检查,如发现脑室扩大,脑室内有高密度凝血块影或血液与脑脊液混合的中等密度影,有助于确诊。
5.迟发性颅内血肿
指颅脑损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确诊须依靠多次CT检查的对比。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影像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治疗

重点是处理继发性脑损伤,着重于脑疝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特别是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和处理,以争取最好的疗效。对原发性脑损伤的处理除了病情观察以外,主要是对已产生的昏迷、高热等病症的进行护理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以避免对脑组织和机体的进一步危害。
1.脑损伤的分级
分级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制订诊疗常规、评价疗效和预后,并对伤情进行鉴定。按伤情轻重分级为:
(1)轻型(I级)  主要指单纯脑震荡,有或无颅骨骨折,昏迷在30分钟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
(2)中型(Ⅱ级)  主要指轻度脑挫裂伤或较少的颅内出血,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疝表现,昏迷在6小时以内,有轻度的神经系统性体征,有轻度生命体征改变;
(3)重型(Ⅲ级)  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
2.急诊处理要求
(1)轻型(I级)  ①留急诊室观察24小时;②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③颅骨X线摄片,必要时作头颅CT检查;④对症处理;⑤向家属交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的可能。
(2)中型(II级)  ①意识清楚者留急诊室或住院观察48~72小时,有意识障碍者须住院治疗;②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③颅骨X线摄片,头部CT检查;④对症处理;⑤有病情变化时,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没有变化,也需要在4~6小时候进行首次头部CT复查,并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
(3)重型(Ⅲ级)  ①须住院或在重症监护病房;②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③选用头部CT监测、颅内压监测或脑诱发电位监测;④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⑤注重昏迷的护理与治疗,尤其是要保呼吸道通畅;⑥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在排除休克后,先予以甘露醇及速尿静推注,立即手术。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秒懂视频
什么是颅内血肿?

什么是颅内血肿?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颅内血肿?

怎么知道得了颅内血肿?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颅内血肿?

医生是怎么诊断颅内血肿的?

颅内血肿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颅内血肿?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