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痛觉

概述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痛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对机体起到保护性作用。同时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辅助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义。

产生机制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经末梢,其本质是化学感受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组织损伤,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K+、H+、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兴奋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换能作用,随后产生传入冲动,沿传入通路抵达皮层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等部位,产生痛觉。

分类

1.皮肤
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引起疼痛,皮肤痛可分为快痛和慢痛两种。
(1)快痛:又称第一痛或急性痛,属于生理性疼痛。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疼痛产生和消失快、定位清楚、分辨能力强。
(2)慢痛:慢痛属于病理性疼痛,又称第二痛。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持续时间长,产生和消失慢,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和内反应。
2.内脏痛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器官可引起内脏痛。内脏痛通过自主神经内的传入神经上行,与躯体感觉的投射途径相同。与皮肤痛相比较,内脏痛具有以下特征:
(1)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常可出现牵涉痛。
(3)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活动和情绪反应。
(4)内脏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和炎症等敏感,对刀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3.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常可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牵涉痛。牵涉痛定位明确,可先于内脏痛出现。临床上可根据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协助早期诊断内脏疾患,如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可出现左肩、左臂内侧、左侧颈部和前区疼痛,结石时则可出现右肩胛部疼痛,肾结石时可出现患侧脊肋角、腰部或上腹部疼痛,有时可以放射到下腹部、大腿根部和会部,阑尾炎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或脐区疼痛。

反应

1.躯体-运动性反应
包括疼痛时经常出现的肢体屈曲反射、握拳、呻吟、叫喊、挣扎、逃脱及疼痛局部的肌肉反射性痉挛等。
2.自主-内脏性反应
指疼痛时出现的交感神经-上腺质系统,以及下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增强的一系列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多、呼吸频率加快、瞳孔散大、腺分泌增
多、血糖升高等。
3.神经-精神性反应
指伤害性刺激后脑电图的改变及单个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以及临床上疼痛时伴有的痛苦、焦虑、烦躁不安的心理活动。

意义

1.疼痛是一种警戒信号,表示机体已经发生组织损伤或即将遭受损伤,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保护机体避免伤害。另一方面,剧烈的疼痛也能危及生命,如果疼痛长期持续不止,便失去警戒信号的意义,对机体将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会严重影响学习、工作、饮食和睡眠,降低生活质量,这时疼痛就没有积极意义,需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疼痛也可以是惧的信息或者是求助的信号。疼痛可能成为焦虑、抑郁症的突出症状,并没有组织损害的据,如果不了解这种心理意义,只把疼痛看成与组织损伤有关,就会造成诊治的错误。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概述
产生机制
分类
反应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