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感染性动脉瘤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感染性动脉瘤?

  • 感染性动脉瘤是一类较为少见的疾病。

  • 行感染或局部细菌直接侵袭动脉壁,导致动扩张或破裂形成的动脉

  • 常见局部疼痛和搏动性包块,通常伴有寒战发热。主动脉感染性动脉瘤常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有时会由于感染性栓子脱落造成皮肤淤斑、指(趾)开裂出血。

  • 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出血、去除感染、重建血运。除抗感染治疗外,感染性动脉瘤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有动脉瘤破裂或有破裂高风险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或血管内栓塞。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感染性动脉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器,诊断较难。虽不多见,但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普通外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

为什么会得感染性动脉瘤?

  • 创伤后感染性假性动脉瘤

    随着吸成瘾者的数目增长和经动脉穿刺下介入操作的增多,创伤导致的感染性动脉瘤成为最常见病因,而股动脉也成为最常见病变部位,另外颈动脉也是常见病变部位。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主要致病菌。

  • 细菌性动脉炎

    细菌性动脉炎形成动脉瘤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类病因。病人群往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由于缺乏健康血管内膜的保护,病变内膜易被血源性细菌附着并停留。主动脉、髂动脉为最常见发病部位。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属,尤其是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而大肠埃希菌、葡萄菌属、厌菌也是引起感染性动脉炎的主要致病菌。

  • 动脉瘤继发感染

    此类病变相对少见但具有破裂倾向。发病部位主要为下主动脉。虽然以葡萄球菌属为最常见致病菌(4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但革兰性菌感染在致动脉瘤破裂和死亡率却高许多。

  • 感染性动脉栓子

    继发于感染性动脉栓子的细菌性动脉瘤比较罕见,栓子主要为源性脓栓,可发生于几乎所有动脉,主要为革兰性细菌感染。

  • 非细菌性病原体

    非细菌性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动脉瘤,如梅毒螺旋体感染,动脉瘤病变部位主要出现于主动脉弓部和无名动脉处;HIV感染也可引发动脉瘤,但无典型发病部位;假丝酵母和其他真菌也可引起动脉瘤。

怎么知道得了感染性动脉瘤?

感染相关表现

  • 发热、寒战;若病变位于外周动脉相对浅表位置,可在动脉瘤周围出现局部红肿热痛表现。

  • 细菌性动脉炎造成的动脉瘤以及动脉瘤继发细菌感染者,往往有明显感染表现。

  • 免疫力低下人群、糖尿病、女性、非钙化动脉瘤、伴腰椎侵蚀者往往症状隐匿。还可伴有全身乏力、体重下降等不典型感染消耗表现。

  • 特殊致病菌感染,如梅毒等亦存在相应临床症状。

动脉瘤表现

  • 可出现动脉瘤相应部位的搏动性疼痛或撕裂样疼痛,尤其位于外周动脉时,可扪及搏动性肿块,但主动脉的解剖部位较深,搏动性肿块往往无法扪及。

  • 动脉瘤破裂时,可出现因血容量下降而导致的失血性休克表现(血压下降、昏迷);当动脉瘤破入消化道,出现主动脉食管瘘、主动脉肠瘘时则出现上、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休克等)。

不同病变部位的特殊临床表现

  • 内脏动脉:在感染性动脉瘤中占一定比例,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可出现因供应肠道、脏等腹腔动脉栓塞而导致的肠坏死、脾梗死等引起的腹痛等相应症状。

  • 外周动脉:肢体远端栓塞导致缺血坏死而出现5P症状(无脉、疼痛、苍白、感觉异常和麻痹),以及颅内栓塞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表现。

  • 主动脉:根据动脉瘤位于胸部或肾上、肾下腹主动脉,可出现胸痛腰痛、急性肾功能不全,以及相应栓子脱落导致的远端靶器官栓塞缺血梗死表现。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感染性动脉瘤?

确诊感染性动脉瘤需要进行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 血培养

    血培养结果阳性是感染性动脉瘤的特异性指标,敏感度较低。既往文献表明,感染性动脉瘤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仅50%,甚至更低。因而单纯血培养阴性不足以排除该疾病。

  • 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大部分感染性动脉瘤可出现该表现,但可能存在先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而影响该结果。但在腔内隔绝破裂的非感染性动脉瘤之后也会出现白细胞增多表现,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进行鉴别。

  • 其他实验室检查

    降钙素原、CRP、血沉等,均可在感染阶段出现增高,且降钙素原、CRP敏感度高,降钙素原较CRP特异性高,可辅助判断感染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 CT血管成像

    是目前临床上判别动脉瘤最为准确的影像学方法。CTA可表现为相对正常的血管出现无钙化动脉瘤、囊性动脉瘤、分叶状动脉瘤、瘤颈狭窄的偏心性动脉瘤,以及短期内复查发现迅速增大的动脉瘤,且邻近部位可见软组织肿块、软组织束和(或)体,邻近质破坏也偶有出现。当然部分感染性动脉瘤的表现,也可与非感染性动脉瘤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区别。

  • 多普勒超声

    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及血流的变化。

  • 动脉造影或MRI

    表现为囊性、分叶状、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

医生是怎么诊断感染性动脉瘤的?

  • 综合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病因:高龄、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免疫力下降或全身特殊感染(如梅毒、HIV等),医源性血管操作、药物成瘾注射史、吸烟史;临床表现、血培养和血象结果,以及CTA表现,可基本判断是否为感染性动脉瘤。

  • 腹痛、菌血症和腹部搏动性肿块提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但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同时存在。对发热待查患者进行诊治时,应注排除感染性动脉瘤。当发热患者缺乏系统性感染依据,动脉瘤呈局限性、非钙化而症状明显,其余腹主动脉无异常,则高度提示感染性动脉瘤。

感染性动脉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感染性动脉瘤主要与非感染性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相鉴别。

  • 如果出现局部疼痛和搏动性包块,伴有寒战、发热,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明确诊断。

  • 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怎么治疗感染性动脉瘤?

治疗方法主要为以下两部分:充分控制感染;动脉瘤破裂之前尽早重建病变血管。

药物治疗

  • 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第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等。

  • 当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真菌涂片阳性时需尽早加入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 存在经皮动脉穿刺史时,经验性考虑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予以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 若患者为腹主动脉感染性动脉瘤,最主要的病原菌为猪霍乱弧菌,可予以喹诺酮类多西环素类等。

  • 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均需密切注意肾功能情况。

  • 当分离出致病菌后,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

  • 当完成外科手术后,抗感染药物至少再使用3~6个月,根据有无彻底清创以及随访阶段有无动脉瘤再发迹象、反复多次血培养结果,决定是否进行终身口服抗感染药物抑菌治疗。

手术治疗

  • 手术时机应为动脉瘤尚未破裂阶段;当动脉瘤破裂后,应以尽快控制出血为首要目标,此时再进行开放手术,死亡率极高。

  • 开放手术中切除感染的动脉瘤管壁,并结扎至健康动脉,周围感染组织扩大清创,并用抗感染药物进行冲洗,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

  • 术后积极观察伤口敷料,并予以及时更换,必要时再次清创。

  • 重建病变血管通过外科干预的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治疗与开放手术),控制血管,重建病变区域靶器官血供。重建血管尽可能选择自体材料,穿过非感染的组织层,周围使用网膜等软组织包裹覆盖。

感染性动脉瘤有哪些危害?

感染性动脉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脏器,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感染性动脉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脏器,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经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怎么预防感染性动脉瘤?

  • 患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免疫力下降或全身特殊感染(如梅毒、HIV等)的人群,应该积极进行治疗。

  • 远离毒品,不吸毒。

概述

感染性动脉瘤又称霉菌性动脉瘤、细菌性动,占0.5%~2.0%,指因外界细菌侵入或由管内、血自身感染引起的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器,诊断较难。虽不多见,但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病因

动脉内膜在损伤的基础上受到各种微生物的直接侵袭可引起感染性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病理基础,病原菌以沙门氏菌属常见。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血症时,病菌也可侵袭动脉管壁,导致动脉壁薄弱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常见的血管外感染性动脉瘤常由动脉穿刺或者邻近血肿所致,其次为感染性吻合口动脉瘤。血管内感染性动脉瘤也就是动脉瘤本身有感染,如梅毒性动脉瘤和霉菌性动脉瘤,后者常由于抗生素治疗引起。感染性动脉瘤的自然展趋势,即瘤体扩张增大、瘤壁变薄、破裂。假性动脉瘤继发感染最常见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格兰性菌侵袭力和破坏力强,受感染的动脉瘤容易破裂。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伴疼痛(胀痛、跳痛或触痛)及搏动性肿块。疼痛多为持续性。瘤体压迫局部经可出现麻木放射性疼痛;压迫静脉可见远端肢体肿胀。除发热外,可有白细胞计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平上升等全身感染表现。约70%患者血培养性。

检查

1.X线平片
少数动脉瘤在正、侧位X线平片能显示瘤体壁呈蛋壳状钙化阴影。
2.动脉造影
可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了解动脉受累的具体范围和侧支循环情况。动脉造影不但能明确诊断,且对拟定手术方案具有一定参考依据。如动脉瘤内有附壁血栓时,动脉造影可显示正常动脉管腔。
3. 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可测定有无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和范围,并可作为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诊检查。脏M型超声可能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的赘生物或动脉导管末闭等先心病改变。
4. 放射性核素检查
常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检查,静脉注射99锝(99mTc)后,进行闪烁照相,可明确有无动脉瘤,或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和范围。67Ga-枸橼酸盐扫描或131In标记的白细胞可显示腹主动脉的局部核素浓聚而提示感染性动脉瘤的存在,多用于反复菌血症而感染灶不明确的病例。
5.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对诊断体腔内主动脉瘤很有帮助,也可作为定期随诊检查以观察动脉瘤的发展,提供拟定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等进行诊断。影像学检查可见动脉瘤,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术前诊断率不及50%,由于瘤体常迅速增大并可突然破裂致死,早期诊断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出血、去除感染、重建血运。除抗感染治疗外,感染性动脉瘤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有动脉瘤破裂或有破裂高风险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或血管内栓塞。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什么是感染性动脉瘤?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感染性动脉瘤?

怎么知道得了感染性动脉瘤?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感染性动脉瘤?

医生是怎么诊断感染性动脉瘤的?

感染性动脉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感染性动脉瘤?

感染性动脉瘤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感染性动脉瘤?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