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Liver Qi Depression
又称:肝郁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古籍摘选
桂枝与柴胡虽皆善理肝,而其性实有不同之处。如此证之疼肇于胁下,是肝气郁结而不舒畅也,继之因胁疼累及胃中亦疼,是又肝木之横恣而其所能胜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胁下疼兼胃口疼》)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肝气郁结,指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郁滞不利,而导致情志抑郁,气血运行不畅,而带来一系列病变。
病机特点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气不利,肝胆气机郁滞,疏泄及胆汁排泄功能减退,可见胸胁或少腹胀满,走窜疼痛,情志抑郁寡欢,善太息。
肝郁气滞,血行不通畅,气血失和,冲任失调,故女性见乳房作胀或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若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搏结于咽喉,咽部可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气搏结于颈部,则发为瘿瘤;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肝络瘀阻,日久可形成肿块结于胁下。
临床表现
可见情志抑郁,太息不止,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或咽喉部有异物感,或在颈部发为瘿瘤,或在胁下发为肿块。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痛经等。舌苔薄白,脉见弦象。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证治经验
肝气郁滞证主用柴胡疏肝散。组成有: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本方可疏肝和血理气,为疏肝正法。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版.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