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病机
名词解释
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排出障碍,并湿热下注的病理变化。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肝胆湿热是由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化湿生热,而使湿热蕴结于肝胆,多见口苦呕恶、厌食腹胀、胁肋胀痛、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表现。
病因病机
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常见身目发黄、胁肋胀痛、阴痒、带下黄臭等表现。
湿热蕴阻,肝胆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胁肋胀痛。
湿热内阻,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则身目发黄。
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口苦。
湿热内阻,脾胃升降、纳运失司,胃气上逆,则厌食,泛恶欲呕,腹部胀满,大便不调。
肝经绕阴器,湿热循经下注,则可见阴部潮湿、瘙痒、起丘疹,或阴器肿痛,或带下色黄秽臭。
邪居少阳胆经,正邪相争,则寒热往来。
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临床表现
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不思饮食,厌油腻,呕恶欲吐,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 吴昆.医方考.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