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hivering
又称:寒栗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诊断学—问诊
常见病症:外寒证、里热证
古籍摘选
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黄帝内经·灵枢·口问》)
名词解释
感觉寒冷的同时伴有全身不由自主的颤抖的表现。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寒战,是指人的身体感觉寒冷的同时伴有全身不由自主的颤抖的一种表现。
“问寒热”意义
问寒热属于中医问诊的必不可少内容之一。
寒与热是临床最常见症状,通过询问病人的怕冷与发热的情况,可以辨别病变的性质和阴阳盛衰的变化。寒为阴征,热为阳象,寒热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应。
症状表现
寒战因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寒邪外束寒战:表现有恶寒战栗,发高烧但出汗较少,头和身体伴随疼痛,舌苔呈现薄白;
阳虚寒盛寒战:表现为畏寒战栗,四肢冰凉,多穿衣或烤火之后有所缓解,不相核对,尿液清澈,吃东西味道感觉较淡;
战汗寒战:主要发生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出现恶寒战栗,严重时出现短时的四肢冰凉,如果此时全身能透出大汗,汗后则肌肤较凉;
外寒内热寒战:主要表现有恶寒战栗,四肢冰凉,头和身体伴随疼痛,发烧口渴,烦躁不安,小便发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
疮毒内陷寒战:主要表现在身体的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同时伴有恶寒战栗,发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小便发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
疟疾寒战:主要表现在前期先有呵欠乏力,继则恶寒战栗,肢体酸痛,寒战之后出现壮热,头痛脸色发红,口渴引饮,而后汗出,热退身凉。
主病
外寒证:又称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故见恶寒、寒战、头身疼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症。
里热证:常见于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出现。
病因病机
寒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寒为阴邪,遏制并损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阻碍气血运行,阳气失却温煦,故而出现寒战。
因疟邪侵入人体,潜伏于半表半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出现寒战。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