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沙眼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沙眼?

  • 沙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 沙眼是双眼患病,多生于儿童或少年期,成年后可出现严重的眼睑和角膜并发症,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相当。

  •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 沙眼一般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轻重不等,早期无自觉症状,急性期症状包括异物感、畏光流泪,较多黏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慢性期无明显不适,仅眼痒、异物感、干燥和烧灼感。

  • 沙眼的治疗包括全身和眼局部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眼部并发症。急性沙眼可数周后转为慢性期,病程迁延数年至十余年。

  • 沙眼重复感染时,并发细菌感染时,刺激症状可更重,且可出现视力减退。晚期发生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沙眼性眼干燥症、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症状更明显,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不易治愈,慢性沙眼可因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至十余年。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眼科

为什么会得沙眼?

沙眼主要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 传染源

    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眼-手-眼传播,也可通过共用毛巾、洗浴用品、游泳池污染等接触传播,成人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孕妇可能有宫内传播,产妇可经产道及产褥期传染新生儿。节肢昆虫也是传播媒介。

  • 人群易感性

    易感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的卫生条件、营养不良、酷热或沙尘候。热带、亚热带区域或干旱季节容易传播。

怎么知道得了沙眼?

沙眼一般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轻重不等,早期无自觉症状,急性期症状包括异物感、畏光、流,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慢性期无明显不适,仅眼痒、异物感、干燥和灼烧感。

典型症状

  • 本病多急性发病,患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 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

  • 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

  • 角膜上有活动性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

其他症状

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混浊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沙眼?

眼科检查

包括视力检查、眼部的裂隙灯检查等,如果发现沙眼特征性的表现,即可进行诊断。

病原学检测

  • 涂片检测衣原体包涵体: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

  • 细胞培养法:认为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标准,但费时,且要求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

医生是怎么诊断沙眼的?

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细培养法检查、原位杂交法检测等诊断沙眼。

  • 临床表现:WHO要求诊断沙眼时至少符合下述标准中的2条:

    • 上睑结膜5个以上滤泡;

    • 典型的睑结膜瘢痕;

    • 角膜缘滤泡或Herbert小凹;

    • 广泛的角膜血管翳。

  • 细胞培养法被认为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金标准。

  • 原位杂交法检测宫颈或直肠活检标本中沙眼衣原体DNA,可明显提高检测敏感性,且可用于鉴定其种及血清型,可用于诊断。

沙眼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本病需与结膜滤泡症、慢性滤泡性结膜炎春季结膜炎及包涵体结膜炎相鉴别。

  • 医生通过病史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怎么治疗沙眼?

沙眼的治疗包括全身和眼局部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眼部并发症。

药物治疗

  • 沙眼衣原体对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类抗菌药物敏感。

  • 局部可滴用0.1%利福平或沙星类滴眼液,晚上用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

  • 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可口服多西环素或红霉素。

手术治疗

用于眼部并发症,如严重的睑内翻倒睫、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引起的化脓性淋巴结炎、象皮肿等。

沙眼有哪些危害?

沙眼是一种持续时间长的慢性疾病,重症沙眼常发生并发症,危害视力,常见的有睑内翻及倒睫、沙眼性角膜溃疡、上睑下垂、沙眼性眼干燥症、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睑球粘连和角膜混浊。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急性沙眼可数周后转为慢性期,慢性沙眼可因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至十余年。

怎么预防沙眼?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

概述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生角膜;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

病因

本病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可有充血及血管模糊、乳头肥大、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
(一)我国沙眼的分期
1.Ⅰ期(进行期)
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隆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2.Ⅱ期(退行期)
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为止。
3.Ⅲ期(完全结瘢期)
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其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二级,占1/3面积以下者为(+),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
(二)国际上较为通用者为MacCallan分期法
1.Ⅰ期(浸润初期)
睑结膜与穹隆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滤泡与早期角膜血管翳。
2.Ⅱ期(活动期)
有明显的活动性病变,即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3.Ⅲ期(瘢痕前期)
同我国第Ⅱ期。
4.Ⅳ期(完全结瘢期)
同我国第Ⅲ期。
(三)角膜血管翳的分级法
将角膜分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3~3/4者为(+++),超过3/4者为(++++)。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病,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较多黏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1.急性沙眼
呈现急性滤泡结膜炎症状,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睑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结膜满面滤泡,合并有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数周后可转为慢性期。
2.慢性沙眼
可因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减轻,有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滤泡大小不等,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隆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同样病变亦见于下睑结膜及下穹隆结膜,严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皱襞。

检查

1.病原学检测
(1)涂片检测衣原体包涵体  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
(2)细胞培养法  认为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标准,但费时,且要求一定的设备技术条件。
2.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宫颈或直肠活检标本中沙眼衣原体DNA,亦可用PCR法检测,可明显提高检测敏感性,且可用于鉴定其种及血清型,可用于诊断,疗效判断及流行病学调研。
PCR法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但须注在停药后疗效随访时,发现有的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抗原已为性,但PCR法仍为性,可能为残留部分病原DNA于体内,不表示有病原体存在。

鉴别诊断

1.结膜滤泡症
常见于儿童。皆为双侧,无自觉症状,滤泡多见于下穹隆部与下睑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滤泡之间的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发生。
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
常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皆为双侧,颗粒杆菌可能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适感,滤泡多见于下穹隆与下睑结膜,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无瘢痕形成;无角膜血管翳。
3.春季结膜炎
此病有季节性,主要症状为眼痒,睑结膜上的乳头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无病变,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嗜酸细胞增多。
4.包涵体结膜炎
以急性起病,滤泡皆以下穹隆部与下睑结膜为著,无角膜血管翳,数月至1年即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

并发症

重症沙眼常发生后遗症与并发症,危害视力,常见的有睑内翻及倒睫、沙眼性角膜溃疡、上睑下垂、沙眼性眼干燥症、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睑球粘连和角膜浑浊。

治疗

1.药物治疗
沙眼衣原体对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类抗菌药物敏感。局部可滴用0.1%利福平或沙星类滴眼液,晚上用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可口服多西环素或红霉素。
2.手术治疗
用于眼部并发症,如严重的内翻倒睫、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引起的化脓性淋巴结炎、象皮肿等。

预防

沙眼衣原体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对沙眼病人应积极治疗,并注意源清洁。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秒懂视频
如何预防沙眼?

什么是沙眼?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沙眼?

怎么知道得了沙眼?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沙眼?

医生是怎么诊断沙眼的?

沙眼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沙眼?

沙眼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沙眼?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