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短肠综合征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短肠综合征?

  •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而引起的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

  • 多见于因肠扭转、肠系膜管血栓及Crohn病而切除大范围肠管的术后病人,严重腹部外伤或战伤也可出现短肠综合征。

  • 主要表现为腹泻电解质失衡以及营养不良

  • 短肠综合征的管理重点在于预防,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及再次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 预后与小肠的长度、病因及患者的全身情况有关。

  • 短肠综合征可出现消瘦、营养吸收不良,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普通外科或基本外科、消化内科、营养科

为什么会得短肠综合征?

  • 主要是肠系膜血管栓塞或急性肠扭转及Crohn病手术治疗的大范围小肠切除。

  • 放射性肠炎及不当的外科手术吻合。

  • 先天性原因:小肠闭锁,中肠旋转不良导致的小肠异位固定或异常扭转,新生儿期坏死性小肠炎

怎么知道得了短肠综合征?

  • 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腹部肠道吻合手术病史,或放射性肠炎等病史。

  • 早期表现为腹泻、水、电解质失衡及营养不良,后逐渐出现体重下降、肌萎缩贫血等营养不良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短肠综合征?

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D-木糖吸收试验来确诊。

  • 影像学检查:全消化道钡餐,了解剩余肠管长度,有无其他病变。

  • D-木糖吸收试验:进行D-木糖吸收试验,了解肠道吸收功能。

医生是怎么诊断短肠综合征的?

医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本病。

  • 胃肠道手术病史、或放射性肠炎等相关疾病病史。

  • 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

  • 消化道钡餐检查、D-木糖吸收试验,可了解剩余肠管长度及吸收功能。

短肠综合征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本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吸收不良相鉴别。

  • 病史、影像学检查对其鉴别均有帮助。

  • 医生通过病史、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怎么治疗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全肠外营养及肠内、肠外营养对症支持治疗。

手术治疗

  • 减慢肠运输的有关手术方式如:小肠肠段倒置术、结肠间置术、小肠瓣或括约肌再造术。

  • 增加肠表面面积的手术方式。

  • 小肠移植。

短肠综合征有哪些危害?

短肠综合征可引起顽固性腹泻和营养碍。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 预后,除与剩余小肠的长度、结肠保留的情况、是否存在回瓣及术后处理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外,还和病因及患者手术时的全身情况有关。

  • 近年来,完全胃肠外营养使残存极少量小肠的患者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

怎么预防短肠综合征?

  • 在手术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多切除小肠,是预防本综合征生的关键。

  • 如果发现有短肠综合征,应及时就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概述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而引起的一个临床症候群,多由广泛小肠切除、小肠短路手术造成保留肠管过少,营养物质的吸收碍、腹泻和营养障碍。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

病因

1.成人
主要是由于肠系膜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急性肠扭转导致大范围小肠切除。导致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因素有:衰、心脏瓣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长期服用利尿剂及避孕药、空回肠短路手术、腹部损伤、肠道肿瘤、医源因素等。
2.儿童
出生前主要原因为小肠闭锁,中肠旋转不良导致的小肠异位固定或异常扭转,新生儿期坏死性小肠炎
出生后较少见的因素有先天性巨结肠病。

临床表现

1.急性期
一般表现术后1~3个月因大量腹泻导致体和电解质丢失,紊乱严重者危及病人生命,2~3周达高峰,每天从大便中丢失液体2.5~5升。除腹泻外,尚有乏力少尿及脱、电解质缺乏、酸碱平衡紊乱、低钙、低镁、抽搐等表现。
2.适应期
适应阶段:常延续数月至1年。该期腹泻明显减轻,水及电解质失衡有所缓解。临床表现为营养不良消瘦,严重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也可因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而出现夜症、周围经炎、凝血障碍性出血倾向、贫血软化等。稳定期:一般经过术后1年左右时间才呈现稳定状态。由于残留的肠管已能最大限度地代偿,病情逐渐稳定,可维持相对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仍可能有脂溶性维生素钙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的表现,回肠切除过多,患者可出现维生素B12的缺乏症。部分病人不可能达到完全经口营养的阶段,需借助于家庭肠外营养
3.临床特点
(1)腹泻  广泛小肠切除术后引起腹泻的原因包括:食物内容物通过时间缩短,继于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吸收功能障碍。
(2)胃液高分泌状态及消化性溃疡  胃高分泌状态是广泛小肠切除术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造成严重的消化性溃疡病,而且对短肠综合征吸收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造成黏膜弥漫性。
(3)营养障碍  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对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均发生障碍,导致热卡不足、体重减轻、疲乏,儿童可导致发育缓慢。
(4)肠道高草酸和肾结石  回肠切除和回肠疾病后肾结石发病率增高。
(5)细菌过度生长  炎性肠道病如Crohn病或放射性肠炎导致的肠间瘘、小肠狭窄、空回肠短路及回结肠切除术后,病人易出现细菌过度繁殖,空回肠短路后由于盲袢内淤积增加,可引起细菌过度繁殖;回结肠切除病人则可能与回盲瓣功能丧失有关,可导致结肠细菌大量反流入小肠。

检查

1.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功能和电解质,血气分析。2.影像学检查
全消化道钡餐,肝、、肾和骨骼的影像学检查等,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剩余肠管长度、有无肝肾功能损害、胆系和泌尿系结石以及骨骼脱钙等短肠并发症。
3.D-木糖吸收试验
进行D-木糖吸收试验,了解肠道吸收功能。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急性期
(1)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
(2)防治感染  选择抗厌菌和需氧菌的抗生素。当病人持续发热应及时行B超或CT检查,以早期发现腹部脓肿并有效处理。
(3)控制腹泻  禁食及胃肠外营养可抑制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延缓胃肠道的排空,减轻腹泻的程度。腹泻难以控制者,可应用生长抑素和合成类似物皮下注射。
2.适应期
残存肠管开始出现代偿变化,腹泻次数趋于减少。在保足够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逐步用肠腔内营养代替静营养,以预防小肠黏膜刷状缘的酶活性减低。应早日恢复经口进食。此期,还应注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钙、镁、铁、矿物质药物制剂。
同时,此期亦应特别注意肠外营养所致的并发症,如删除脓毒血症、肝病、小肠细菌过度增殖等。
3.维持期
此期残存小肠功能已得到最大代偿,通常能耐受口服饮食,不需限制脂肪及将液体与固体分开,但仍有30%的患者在该期出现吸收不良现象,需定期测定血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浓度,并予补充调节治疗。如经过非手术治疗仍不能奏效的短肠综合征,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二)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增加肠吸收面积或减慢肠运输时间(延缓食糜排空)以增加小肠的吸收能力。
1.减慢肠运输的有关手术方式
(1)小肠肠段倒置术  将一段小肠倒置吻合使倒置的肠管呈逆蠕动,能减慢肠运输和改变肌电活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结肠间置术  利用结肠蠕动缓慢且肠段蠕动冲击少见的特点,将结肠间置于空肠或回肠间,延长肠运输时间。
(3)小肠瓣或括约肌再造术  广泛切除小肠同时又切除了回盲部的病人预后极差,本术式主要为此类病例所设计。
2.增加肠表面面积的手术方式
小肠缩窄延长术:将一段小肠,沿长轴切开一分为二,并注意将肠系膜血管分开,以保持各自的血供,分别缝合成为两个细的肠管,其直径为原肠管的一半长度。该手术方式适合肠段扩张的病人特别是患儿,但有潜在的并发症如吻合处多发粘连及狭窄。
3.小肠移植
是治疗短肠综合征最理想和最有效的方法,其适应于需要永久依赖TPN的患者。但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以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使其尚不能在临床广泛开展。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什么是短肠综合征?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短肠综合征?

怎么知道得了短肠综合征?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短肠综合征?

医生是怎么诊断短肠综合征的?

短肠综合征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短肠综合征?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