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消渴

英文名称:Wasting-thirst
又称:消渴病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内科

古籍摘选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并治》)

名词解释

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消渴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情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即常说的“三多一少”。

上消、中消、下消

消渴根据病位有上、中、下三消之分。
上消燥为主,多饮症状较为突出。
中消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
下消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

现代医学范畴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属于本病范畴;其他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症状或疾病,如尿崩症等,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证鉴别

病即现代医学中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等,瘿病之气郁化阴虚火旺证,以多食易饥、情绪激动、日渐消瘦、眼球突出心悸、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多食易饥、消瘦,与消渴病之中消类似,但眼突、颈前瘿肿则与中消有异,且无多饮、多尿、尿甜等消渴的典型症状。

消渴的治法

消渴的病机为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宜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上消多因肺热津伤所致,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多因胃热炽盛所致,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气阴亏所致的中消,治宜益气健,生津止渴。
下消多因肾阴亏虚所致,治宜滋阴固

预防调护

饮食控制:应注饮食,少食肥甘,多食健脾利湿的食物。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定时定量进餐。
运动防治:规律起居,适当运动。
情志疏导:注意调畅情志,保持精神乐观。
常规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常规进行血糖监测。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张伯礼.中医内科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3] 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
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上消、中消、下消
现代医学范畴
病证鉴别
消渴的治法
预防调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