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医学+优质原创科普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
在手机上浏览本网站

月经失调
注:此为通俗版点此进入专业版

什么是月经失调 ?

  • 月经失调也称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

  • 生于14~50岁女性。

  • 当机体受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可通过大皮层和中枢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或靶器官效应异常而导致月经失调。

  • 表现为月经周期不稳定、经期时间延长、经量过少等,甚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异常子宫出血

  • 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止、调整月经周期、辅助生殖技术和全身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 经治疗后可好转,病程可长可短。

  • 月经失调易引起不孕、继发贫血、感染,严重时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健康。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妇产科

为什么会得月经失调?

  • 当机体受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或靶器官效应异常而导致月经失调。

  • 病因包括精神紧张、营养不良、代谢紊乱、慢性疾病、环境及候骤变、饮食紊乱、过度运动、酗酒及其他药物影响。

怎么知道得了月经失调?

表现为月经周期不稳定、经期时间延长、经量多少不一,伴有不孕。

  • 月经周期不稳定

    表现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失去出血自限性,出血间隔长短不一,短者几日,长者数月。

  • 经期时间延长

    月经持续时间过长或淋漓不净。

  • 出血量多少不一

    出血量少只有点滴血;出血量大,不能自止,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晕厥、出等不适。

  • 不孕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月经失调?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初诊,并结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确诊。

体格检查

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及双侧附件情况。

检查

  • 全血细胞及凝血功能检查。

  • 生殖内分泌检测:月经前5~9天血孕酮检查,确定无排卵,月经2~5天进行性激素。同时在卵泡早期测定性激素全套,了解无排卵原因。

  • 甲状腺功能检测、上腺皮质功能测定、胰岛素等测定。

妊娠检查

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查排除妊娠。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了解内膜厚度及回声,明确有无宫腔占位及其他生殖道器质性病变。

基础体温测定

是判断有无排卵的常用手段。

刮宫或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

确定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刮宫有诊断和止血双重作用。

宫腔镜检查

  • 可直接观察宫颈管、子宫内膜生理和病理情况,宫腔镜指引下活检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取。

  • 诊断有无宫腔粘连、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病变。

腹腔镜镜检查

直视下观察卵巢形态、子宫大小,协助判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引起月经失调的疾病。

医生是怎么诊断月经失调?

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排除全身及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通常可做出诊断。

  • 月经周期不稳定、经期时间延长、经量多少不一,伴有不孕。

  • 妇科检查和全身体格检查可协助诊断。

  • 血常规、凝血功能、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胰岛素检测协助诊断。

  • 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查排除妊娠。

  • 超声检查了解内膜厚度及回声,明确有无宫腔占位及其他生殖道器质性病变。

  • 刮宫有诊断和止血双重作用,确定子宫内膜病理诊断。

  • 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颈管、子宫内膜生理和病理情况。诊断有无宫腔粘连、黏膜下子宫肌等病变。

  • 腹腔镜检查术,直视下观察卵巢形态、子宫大小,协助判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月经失调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月经失调需与黄体破裂出血、宫外孕、子宫内膜癌阴道及宫颈恶性肿瘤相鉴别。患者发生月经异常时,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以免病情加重,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诊断。

怎么治疗月经失调?

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止血、调整月经周期、辅助生殖技术和全身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 止血

    性激素为首选药物,尽量最低计量,及时调整剂量,治疗过程严格观察,避免因性激素使用不当引起的医源性出血。

  • 调整月经周期

    调整月经是治疗之本,也是巩固、避免复发的关键。可采用孕激素、短效避孕药、雌孕激素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

  • 辅助生殖技术

    促进排卵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解决不孕。

  • 全身治疗

    休息,适当运动,保持体重,消除精神紧张和焦虑。

  • 手术治疗

    针对各种器质性病因,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

  • 其他治疗

    出血期辅助止血药物。有贫血的,纠正贫血。严重出血至失血性休克输血

月经失调有哪些危害?

月经失调易引起不孕、继发贫血、感染,严重时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健康。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经治疗后可好转,病程可长可短。

怎么预防月经失调?

  •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紧张。

  • 营养均衡,注意补充蛋白。

概述

月经失调也称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量的异常,可伴月经前、月经时的腹痛及其他的全身症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病因

1.情绪异常引起月经失调
情绪异常,如长期的精神压抑、精紧张或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创伤,都可导致月经失调或痛经闭经。这是因为月经是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后形成的,卵巢分泌激素又受垂体和下丘释放激素的控制,所以无论是卵巢、垂体、还是下丘脑的功能生异常,都会影响到月经。
2.寒冷刺激引起月经过少甚至闭经
妇女经期受寒冷刺激,会使盆腔内的血管过分收缩,可引起月经过少甚至闭经。因此,妇女日常生活应注经期防寒避湿。
3.节食引起月经不调
少女的脂肪至少占体重的17%,方可发生月经初潮,体内脂肪至少达到体重22%,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过度节食,由于机体能量摄入不足,造成体内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被消耗,致使雌激素合成碍而明显缺乏,影响月经来潮,甚至经量稀少或闭经,因此,追求身材苗条的女性,切不可目节食。
4.嗜烟酒引起月经失调
香烟中的某些成分和酒精可以干扰与月经有关的生理过程,引起月经失调。在吸烟和过量饮酒的女性中,有25%~32%的人因月经失调而到医院诊治。每天吸烟1包以上或饮高度白酒100毫升以上的女性中,月经失调者是不吸烟喝酒妇女的3倍。故妇女应不吸烟,少饮酒。

临床表现

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紊乱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规则子宫出血
这是一个临床症状,具体包括:月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或淋漓出血。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情况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指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由内分泌调节系统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是月经失调中最常见的一种。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约85%病例属无排卵性功血。
3.闭经
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通常将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凡年过18岁仍未行经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在月经初潮以后,正常绝经以前的任何时间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月经闭止超过6个月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4.绝经
绝经意味着月经终止,指月经停止12个月以上。但围绝经期常有月经周期和月经量的改变。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以滤泡期缩短为主,无排卵和月经量增多。

检查

1.B超检查
反映子宫、卵巢及盆腔情况。
2.细胞学检查
脱落细检查,以检查卵巢功能及排除宫颈恶性病变。
3.活组织检查
确定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肿瘤的诊断。
4.内分泌测定
目前可以测定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睾酮、三腺原酸、四碘甲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等下丘脑、卵巢、甲状腺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临床常用以了解卵巢功能的简易方法有阴道涂片、宫颈黏、基础体温及子宫内膜活检等。
5.X线检查
子宫碘油造影可了解子宫内腔情况,有无黏膜下肌息肉。蝶鞍正侧位断层可了解有无垂体肿瘤。
6.宫腔镜腹腔镜检查
观察子宫腔及盆腔器官的病变。
7.其他
酌情作、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检查。必要时作染色体检查。

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诊断。诊断过程中需要重点除外全身或女性生殖器病理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血液病、肝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及相关疾病、生殖道损伤、感染和肿瘤等。

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病理原因,需要针对其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2.止血与纠正贫血
由于经期长及经量多造成。除一般止血措施外,可酌情选用激素或刮宫止血。予口服补血药物或输液治疗。
3.调整周期
可采用雌激素、孕激素单一或联合的周期治疗,也可用中药治疗。
4.不孕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功能失调引起无排卵,是月经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也是不孕的原因之一,是许多患者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有些患者虽然排卵但黄体功能不足,也能引起不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改善卵巢的功能或代替垂体及下丘脑的部分功能。
5.减少月经失调的发生
青春期前即应学习、了解一些卫生常识,对月经来潮这一生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惧及紧张心理。经期应注意保暖,忌寒冷刺激;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应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秒懂视频
月经不调如何调理?

什么是月经失调 ?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为什么会得月经失调?

怎么知道得了月经失调?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月经失调?

医生是怎么诊断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怎么治疗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怎么预防月经失调?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治疗